自古到今,浮山所城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娶亲一定要出西门(现闽江路府新大厦处),媳妇进门一定要从东门入(现闽江路、南京路交叉处),人去世时一定要出北门(徐州路北端),这个风俗延续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
浮山所城西门外是西校场,为明朝“浮山备御千户所”操练兵马之地。现位置是位于海军401医院东南,市政府办公大楼及府新大厦所在地,占地约50亩。据史料记载,浮山所西校场曾建有点将台、辕门、射圃、钟鼓楼等建筑物。
据当地居民讲,西校场曾发生一段流传至今的故事。相传驻在薛家岛的阳武侯,受皇帝之命前来浮山所阅兵。当时正逢酷暑三伏,烈日当头,戴盔披甲的浮山所将士们个个汗流浃背,不吃饭,不喝水,苦不堪言。待演练结束后,将士们急著卸甲脱盔,争著去井边喝凉水,使许多将士得了“御甲风”。又因当时明军使用头盔是用铁皮做成的,经过炙日照射,里面的温度很高,所以头发都被蒸脱落了。当时撑印千户是苏姓,一看战士们发高烧的,秃头的,非常气愤,所以一怒杀了薛武侯。后来,苏姓武官怕皇帝怪罪下来,就带领浮山所这批秃子兵进京告御状。当时,京城午朝门外,跪了一大片秃子兵,皇帝一看也很痛心,动了恻隐之心,这场御状也就平息了。从此苏、薛两家就有结为世仇,几百年过去了,到现在苏、薛还是不通婚。
城内除建设民宅、官邸外,还修建了大批庙宇。其中西北庙群建筑规模较大,建有真武庙、玉皇庙、佛祖庙等。浮山所建置初期,每逢春节,当地军户均前往京城给皇帝磕头谢恩,归来时一般是正月十三。因此,正月十三当地居民均在此举行盛大仪式,后来逐渐形成浮山所“十三庙会”的习俗,它也是青岛市区最早的庙会之一。明洪熙元年,皇帝下令在各地卫、所的真武庙内设“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牌位,过年时60岁以上老人在此牌位前磕头即可,而不必往返京城磕头拜年。1954年,真武庙的神像被毁,并于1968年被拆,庙会也随之消失。其房屋被改造成浮山所小学使用,2000年5月因旧村改造而拆除。目前,西北庙群只有两棵六百多年树龄的银杏树依然健在。
东北庙又称马神庙,它是一处道教、佛教合一的寺庙,这在当地比较少见。据说,在此庙内群众自发组织了“同善堂”,居民可以定期到那里集会,引导群众“不吸烟、不喝酒”,因而这种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1954年,庙内神像被毁,庙宇也于2001年浮山所旧村改造时拆除,现地址正在修建拆迁安置区休闲小道。
据当地一些老人介绍,马神庙还有一段传说:当年倭寇屡屡侵略我沿海居民,有一次来的倭寇特多,正在这关键时刻,马神庙内的两匹泥塑马突然跃上城墙,为守城将士助威,马蹄踏在城墙上火星四溅,马的嘶鸣声非常振耳。这一神奇现象,既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也吓破了倭寇的胆,因此使倭寇们落荒逃窜。
南阁庙是浮山所古城比较宏伟的建筑,它建在城墙南侧中央,也是佛道合一的庙群,台阶北侧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据说是青岛市树龄之最,被编号为01的古树名木。南阁庙殿内神像于1954年被毁,庙宇于1978年修建徐州路时拆掉。城隍庙在城东南部,听当地居民讲,这是青岛市区惟一的一座城隍庙,而且有道士长住,如周边百姓家有丧事,均在这里举行送盘缠等仪式。据当地老人说,当年康有为曾住在福山支路,1927年3月31日病逝后曾到浮山所城隍庙送盘缠。这座庙宇神像毁于文革,庙殿在20世纪70年代因失修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