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上述英汉词典中的“准教授”译名若来自日语,则存在重复引进概念(associate professor已有“副教授”之译名)、与通用译名不符(Reader香港诸大学统称“教授”)两个问题;如果属于自创的译名,则很容易和日语的“准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相互混淆。因此,把“准教授”作为“Reader”的译名值得商榷。根据本文的讨论,英汉词典可以将Reader释义为“(英国Professor,Reader,Senior Lecturer,Lecturer四级学术职衔体系中低于最高一级“讲座教授”的)教授”
4. 结语
在外来职衔的翻译方面,我们既要防止利用洋头衔来拔高自己,如将vice provost翻译成“副校长”,而不是“协理学务副校长”、“协理首席副校长”或“校长助理”(金其斌,2015);但也不能由于英美学制的差别及认识上的不足,走向另一个极端:将陈寅恪所担任的Professor of Chinese含混翻译为 “汉学教授”,而不是恢复本来面目“中文讲座教授”(香港大学)或“汉学讲座教授”(牛津大学);抑或将与美国学制中Professor对等的Reader等而下之,误译为“副教授”、“高级讲师”甚至“讲师”。在学衔的译名问题上,真正做到“名”副其实、实至“名”归,译者还需努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笔者主持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港台当代翻译家群体翻译思想研究”(GD13XWW06)之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郭长城在台北的旧书摊上曾接触到陈寅恪1948年托寄到台湾的一批物品,其中就有一张印有“国立临时大学教授陈寅恪”的名片。可见,陈寅恪担任过教职的大学中应加上“国立临时大学”一项。参见郭长城(2014:4)。
② 时任中英文化协会总干事的杭立武在和清华校长梅贻琦商量陈寅恪在港大的薪金支付问题时,用的是“客籍教授”:中英文化协会为促进香港大学与国内大学之关系,经与该校商定,资送陈寅恪先生为客籍教授。(黄延复,1999:373)
③ 赵毅衡(2001:48)提到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曾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学教授一职时,特地在汉学教授后加了以下括注:英制大学,每个学科只有一名教授,此人应为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兼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结合上文的讨论,此处的“汉学教授”和下文提到的“主任教授”更严格的学术称谓都应该是“(汉学)讲座教授”。
④ 无独有偶,在许地山“信仰底哀伤”一文 “翻译札记”中,史志康(2015:51)将这位陈寅恪港大中文讲座教授的前任同样冠以“主任教授”头衔,称许地山“1935年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教授”。
⑤ 让人费解的是,沈迦在提到陈寅恪牛津席位的几位前任(理雅各、苏慧廉)时,用的都是“汉学讲座教授”(2013:352,355),而到了“接棒”的陈寅恪这里,“讲座”两字不见了踪影。
⑥《英汉大学常用语词汇》的编者刘靖之(1990:201)指出,一九七三年,港大和中文大学同意将Chair Professor译为“讲座教授”,将Reader译为“教授”。
⑦ 高级讲师在我国属于中等学校职称序列,作为“Reader”的译名显然不合适,容易引起误解。
参考文献
[1] 卞僧慧. 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陈怀宇. 1944年陈寅恪当选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始末[A]. 余英时,等. 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C].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62-74.
[3] 陈君葆. 陈君葆日记全集(卷二:1941-1949)[M]. 谢荣滚主编. 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4.
[4]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 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M]. 北京:三联书店,2010.
[5] 陈平原.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 程美宝. 陈寅恪与牛津大学[J]. 历史研究,2000(3):152-164.
[7] 宫齐. ENCARTA英汉双解大词典[Z].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
[8] 郭长城. 陈寅恪抗日时期文物编年事辑[A]. 郭长城,等. 陈寅恪研究:新史料与新问题[C].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1-57.
[9] 何兆武.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0] 黄延复. 关于陈寅恪四十年代初滞港前后的一些史料[A]. 张杰,杨燕丽. 追忆陈寅恪[C].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7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