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上述“统计指标”进行分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无疑属于公有制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其中既有共同出资、共同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的公有制因素,又有社会个人投资和按股分红等非公有制关系因素,因而属于过渡性经济形式的企业,但是,只要坚持职工共同投资为主,在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的关系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就基本属于公有制企业,为此,本文把它纳入公有制企业范畴。“联营企业”,其中相同公有制性质的企业联营,应属于公有制企业,而“其他联营企业”,可能有公、私企业的联营,其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取决于哪种性质的企业为主,因现实中公私联营企业并不常见,这里把联营企业视为公有制企业。这样,在以下制表和论述中,把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中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都纳入“公有制”。这意味着,本文的公有制含有一定的非公有制“水分”。这固然不能准确计算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但可以避免夸大私有制成分。
上述“统计指标”中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也是过渡性的经济形式。如果公有资本控股(包括实际投入的公有资本或股本占50%以上的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那么可以视为公有制企业;如果私人资本控股,则视为私有制企业。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没有公布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在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中投入的实收资本数据,也没有公布公有资本控股还是私人资本控股数据,所以只能把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归为“混合所有制”。同时,在所有制结构的分析中,把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资本控股公司和私人资本控股公司视为各占50%。这样考虑,一方面是因为“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混合所有制中私人控股公司占较大比重,只估算私人资本在股份公司中占50%,可避免夸大私有制成分。在缺乏准确数据情况下,只好暂且这样估算。为了避免概念混淆,在以下制表和论述中,把“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制成分相加之和,统称为“公有制经济”。
“统计指标”中的“私营企业”明显属于私有制;而“其他企业”主要“指上述企业之外的其他内资经济组织”,比重显然很小,其中可能包含的公有制成分就更小,可归于私有制企业。同样,本文将混合所有制中的50%视为私有制。“港、澳、台商和外商企业”明显属于私有制。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将“私营企业”“其他企业”与“港、澳、台商企业和外商企业”分别列出,是因为前两者属于“内资”,而后者是中国大陆范围外投入的“外资”。两者数据分列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分国民资本与其他资本规定。在以下的制表和论述中,把“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中的私有制成分与“港、澳、台商和外商企业”相加之和,统称为“私有制经济”。
下面将根据上述关于统计指标的判定,依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布的数据,分别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做行业分析,再对这两大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做综合分析。
二、第二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所有制结构现状
(一)第二产业各大行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所有制结构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两大行业。[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所指的“工业”是大行业,包括“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布的有关数据,这两大行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所有制结构见表1、表2。
表1 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所有制结构 人数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本表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三号)“表3—1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数据计算制作。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二号)后面有附加注释:“表中的合计数和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为此,表中的数据也作同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