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14不难算出,第三产业公有制经济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占比为:5.5%+28.8%×50%=19.9%;私有制经济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约占比:28.8%×50%+61.6%+4.1%=80.1%。
对照表13和表14,还可以计算出国有单位在“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经济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在“金融业”中的占比:125.8÷1 818.0=6.92%;在“房地产业”中的占比:19.6÷1 263.5=1.55%;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中的占比为167.6÷353.2=47.45%。
四、全国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分析
(一)全国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综合表3和表14的有关数据,可以得出全国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本结构。见表15。
表15 全国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人数单位:万人 比重:%

注:在表3中,第二产业按所有制分类相加的总人数为17 330.4万,比表15的合计数17 331.4万少1万人,这已在表3说明中解释;第三产业按所有制分类相加的人数为14 221.4万,比表15的合计数14 221.7万少0.3万人,这与统计数据计算产生的误差有关。
假定混合所有制中公、私所有制各占一半,那么,全国第二、三产业经济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占比为:4%+31.1%×50%=19.55%;私有制经济(包括内资私有制、港澳台商和外商私有制)从业人员占比为:57%+7.9%+31.1%×50%=80.45%。
(二)全国第二、三产业所有从业人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遵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第二、三产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的经济成分,不仅包括这些产业中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还应包括这些产业中的个体经营户。由于个体经营户属于私有制性质,在对公、私所有制经济划分时,应将其归于内资中的私有制经济范畴。
按“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二号)”引言(以下简称“引言”)公布的数据,2018年底我国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为14 931.2万人,需要明确此人数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具体分配。据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底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人数为35 938万人,大于“引言”公布的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1 067.7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9》,“四、就业与工资,表4—1就业基本情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9/indexch.htm。],差额为14 870.3万人。本文将这个差额视为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数。既然“引言”表明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为14 931.2万人,现预估的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为14 870.3万人,二者相差的60.9万人,很有可能是2018年底第二产业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数。
由于个体经营户属于私有制范畴,加上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后,第二产业的私有制从业人员应为9 283.9万人,总从业人员为17 392.3万人。第三产业的私有制从业人员为23 626.1万人,总从业人员为29 092万人。第二、三产业的总就业人员为46 484.3万人。据此,可将全国第二、三产业包括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在内的所有从业人员的所有制结构列表(见表16)。
表16 全国第二、三产业所有从业人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人数单位:万人 比重:%

由表16可知,在全国第二、三产业所有从业人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比为:2.79%+21.06%×50%=13.32%≈13.3%;私有制占比为:21.06%×50%+70.77%+5.39%=86.66% ≈ 86.7%。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二号)”分行业公布的数据(以下简称“表格”),全国第二、三产业总人数为46 484.3万人,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二号)”“二、从业人员,引言”(以下简称“引言”)公布的全国第二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总人数53254.7万人相比,少了6 770.4万人。原因主要是:其一,表12中序号11—14项的从业人员6 306.8万人,属上层建筑领域的从业人员,没有纳入计算。如果以“引言”的数据为准,需要加上这个差额。其二,“表格”数据与“引言”公布的数据并不完全相符。一是“表格”公布的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引言”公布的相应从业人员多出75.6万人。如果要符合“引言”中的人数,就应当把表格公布的人数减去此数额。二是“表格”公布的第三产业14个行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引言”公布的少539.2万人。如果要符合“引言”中的人数,就要把表格公布的人数加上这个数额。综合上述原因,把“表格”总人数进行差额调整,即46 484.3+6 306.8-75.6+539.2=53 254.7(万人),与“引言”公布的总人数是一致的。与此同时,原因分析中提到的人数净差额:6 306.8-75.6+539.2=6 770.4(万人),同“表格”与“引言”总人数的差额6 770.4万人,也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