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映北京都市现代家庭生活的电视剧《什刹海》,目前正在央视一套热播。
剧中描述的故事,就发生在北京“什刹海”胡同里,由此也让“什刹海”这一老地名成了“亮点”。
“什刹海”在北京城的哪里,为啥叫“什刹海”,都有啥来历和说法?
其实,作为千年古都,老北京地名里的故事,都是一串一串的,“什刹海”也不例外。
“什刹海”位于北京城中心的西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
老北京叫“海”的地方不少,除了“什刹海”,还有中南海、北海、后海、西海、前海、南海子等等。
因为北京在元朝时就是都城。城里的“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是花园的意思。北京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亦称太液池,曾是皇家园林。
“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也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
(什刹海风光----本文作者摄)
“什刹海”还曾被写成“十刹海”,传说早年这地方四周原有十座寺庙(古刹)因此得名。
另有一个传说,说是明朝时北京城有个活财神叫沈万三,虽然被人称为活财神,但他自己却穿着很破旧,把钱财都埋在地下了。燕王朱棣当了皇帝要在北京建都,可国库空虚缺钱。于是有个宦官就对朱棣说沈万三有钱。
朱棣就把沈万三召来,问他哪里藏了银子。他百般抵赖不说,于是朱棣命人予以杖责。挨打后,沈万三答应上缴银子。于是朝廷就派人跟着他去挖。果然在现在的“什刹海”一带挖出十窖银子。
后来,挖银子时的十个坑积满了水,人们就管那里叫“十窖海”,叫着叫着叫顺口了,就叫成“什刹海”。
清代起,“什刹海”已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
“什刹海”景区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建筑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等。
明代历史文献《帝京景物略》中,曾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也有人热赞它为“北方的水乡”。
追寻久远的渊源可知,13世纪,蒙古灭金入主中原,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刹海”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所在。
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于是,“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都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
明朝中叶,“什刹海”一带稻田增加而水面锐减。朝廷在德胜桥东南,开挖了一条直通下游水面的岔河,与后海隔开。积水潭水由岔河直流到前海,南经西压闸入皇城,同时向西北,过银锭桥倒流入后海,形成了有名的“银锭观山水倒流”景观。
清朝定都北京后,内城由各旗分别管辖,今“什刹海”地区归属正黄旗。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曾经对“什刹海”进行过疏浚。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对“什刹海”核心景区进行了清淤整修,又在水岸建立了水护栏。
“什刹海”区域内,最有名的是老北京的“烟袋斜街”。它虽仅是位于“什刹海”前海东北的一条小巷,但却是北京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周边的饭店、旅店及其他外贸小店特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