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脑变得难以满足,需要不断提高刺激的强度,“瘾”就形成了。
嗑瓜子的“上瘾”机制:
【刺激】第一次看到瓜子,嗑开壳,把瓜子仁吃到嘴里。
【奖赏】大脑瞬间受到刺激,释放了大量的多巴胺,大脑获得了意外的奖赏。
于是大脑记住了这个奖赏机制:嗑瓜子会得到奖赏。
【刺激】再次嗑瓜子的时候,大脑会再次受到刺激。
【行动】多巴胺开始分泌了,给你动力想要再拿一个瓜子,吐壳,吃瓜子仁。
【奖赏】吃掉的时候,多巴胺再次分泌,大脑再次获得奖赏。
【嗑一个吃一个】:刺激→行动→奖赏→刺激→行动→奖赏
嗑瓜子可不是中国人的专利
世界上的瓜子消费大国,除了中国,还有美国、土耳其、西班牙和俄罗斯。
前苏联人民热爱向日葵,把它定为国花。电影《幸福的生活》的嗑瓜子镜头中,人们直接将瓜子从向日葵上拧下来吃。
西班牙嗑瓜子的人更多,有调查显示,64%的西班牙人都嗑瓜子,其中,约有45%的人在看电影时嗑,24%的人会在看比赛时嗑瓜子。
美国人嗑瓜子只吃味道,一股脑倒在嘴里。相比于嗑出瓜子仁,他们觉得瓜子的味道更能提神助兴。
东南亚国家的人也是吃瓜子的,但日本例外,他们几乎没有人吃瓜子,因为在日本礼仪中,把食物放进嘴里再拿出来是非常不礼貌的。
美国研究:瓜子中木脂素降低冠心病风险
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吃富含木脂素的食物,如葵花籽、南瓜籽和芝麻等,冠心病风险会明显降低。
研究者推测,富含木脂素的食物之所以降低冠心病风险,可能是因为木脂素和膳食纤维的协同效应,导致血浆亚麻木酚素生成增加而发挥作用。
木脂素摄入量与冠心病风险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