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和本田的合作剪彩仪式
重庆“摩帮”:神奇的“经济联合体”
跨行业组织专业化大协作,是嘉陵当时另一个重大决策。
为了打开销量,嘉陵不得不把成本3000多元一辆的摩托车定价为600元,所以在最初几年,摩托车销售一直是军品补贴。
拿CJ50摩托车举例,全车有1560个零件,仅仅加工一个弹簧,成本要10多元,全车19个弹簧成本就要100多元,如果把全车弹簧交给专业厂生产,价格会控制在40元以下。
于是,嘉陵展开了跨系统、跨行业的零部件配套工作。从最初5家发展到后来的100多家,在嘉陵的带动下,众多摩托车企业在重庆诞生,成就了重庆“摩帮”的美誉。大家都围绕着“嘉陵”这个香馍馍赚钱,形成“经济联合体”,一些嘉陵的配套企业,资金雄厚起来后开始向整车发展,最典型的就是宗申和隆鑫。
嘉陵也迅速扭亏为盈。从1981年第一批2500辆嘉陵摩托车开始,此后长达14年时间,嘉陵产销量一直位居行业第一。1995年嘉陵在上海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摩托车集团。

神话破灭:净利润-2.58亿元
1995年,对于嘉陵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一年嘉陵也到达了发展的最高峰。
摩托车销售收入达46.53亿元,产销量达110.85万辆,成为中国摩托车行业产销量首家突破100万辆大关的企业。
企业大了,想法就多了,之后嘉陵集团开始了对外投资和向外发展的道路,先后在海南、广东、上海、哈尔滨和山东组建摩托车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嘉陵集团投资或合资组建的摩托车生产企业。
另外,嘉陵集团还投资了部分零部件企业,如成都的压铸件、化油器等。在香港、越南、印尼和美国迈阿密也有嘉陵的销售公司。甚至“不务正业”的在重庆、海南等地涉足房地产和酒店行业,搞起了多元化经营。
但很快问题就出现了。在那时,辉煌的国企也意味着承担更大责任,卷入更多的纷争。当企业做大时,国企机制就成为了一种制约,员工不思进取,企业体质繁琐,市场反映迟钝,产品创新不足。处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国企想超凡脱俗,像民营企业一样经营也是不实际的。
之后,人人都开始趴在嘉陵身上吸血,嘉陵摩托开始迅速下滑,直到2006年,嘉陵集团净利润已经达到-2.58亿元。
嘉陵大败局
落后的管理机制和龙头企业的负担,是嘉陵摩托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但除了这些所谓的“国企病”之外,嘉陵在市场上的失败还有几个原因。
1、没有创新,吊死在一颗树上
嘉陵摩托因为创新而成功,因为守旧而没落。
市场上许多摩托新星,最开始的确竞争不过嘉陵,但是它们走侧翼市场路线。比如珠峰摩托等走中国高端摩托车路线,潇洒木兰等抢入女性榻板市场,小太阳等将自行车与摩托车结合,推出了电动自行车。
嘉陵在后期顶层设计有严重问题,固守主业,根本没有想过向运动摩托、健身摩托和轻便摩托等多种经营方向发展,依靠一个单缸车,嘉陵卖了几十年,一些核心技术还不是嘉陵自己的,吊死在了一棵树上。
2、定位失策,摩托不只是交通工具
在很长时间里,嘉陵摩托把摩托定位成运输工具,它们更关心摩托的运输功能,比如生产方便农民运输生猪、蔬菜的加重型摩托。
嘉陵摩托作为领导者,眼光不能太局限。不仅要去占领销量市场和形象市场,还要占领既不能上量、也不能出利的结构市场。虽然这些市场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并不能增加销量和利润,但却可以增加其品牌的时尚感、运动感、身份感和尊贵感,强化其领导者地位。
只有拥有完整的市场结构,才能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摩托车已经不只是交通工具而已,思维不能停在“只为解决温饱”的消费观念,在第三次消费升级来临,摩托车还有更多体验性功能待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