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马径寻黄叶寺,雨晴稻熟早秋天。
渴疾由来亦易消,山前酒旆望非遥。
夜深更饮秋潭水,带月连星舀一瓢。
屋边流水势潺湲,峭壁千条瀑布繁。
自是老僧饶佛力,杖头拨处起灵源。
烟霞文字本关情,袍笏山林味总清。
两两凤凰天外叫,人间小鸟更无声。
诗中他把卧佛寺称作黄叶寺,这虽是诗人艺术化的称谓,但直接的原因,还是来自古银杏树秋天的绚丽之美。这两株银杏,让千年古寺在深秋里有了跃动的生机。
曹雪芹的朋友敦敏把曹雪芹居住的正白旗称作黄叶村,诗句中有“著书黄叶村”“清磬一声黄叶村”等,也是因为这里秋色一片金黄。

卧佛寺银杏(《北京植物园》插图)
黄叶村南门内外,种植着一大片银杏树,金秋十月,银杏扇形的叶片在风中翻飞,如舞动的蝴蝶,阳光洒在上面金光闪烁,异常美丽。秋季是观赏黄叶村银杏的最好季节。
二度梅开
卧佛寺天王殿前东侧,有一株蜡梅,据说是1300多年前建寺时所植。卧佛寺原名兜率寺,最初是为安放跟随唐太宗东征时死难将士的灵位而建。清冷的寺庙里,忠烈的幽灵被这蜡梅的幽香陪伴着,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后来这株蜡梅毁于战火。经年后,枯枝又发新芽,重获茂盛的生命力。

二度梅开(《北京植物园》插图)
这株蜡梅每年元旦前后开花,花朵呈娇黄色,花瓣蜡质。此花虽小,却幽香异然,花开时节,整个卧佛寺院落都浸在其香氛里。
近几年,卧佛寺月池院补植了百余株蜡梅,每逢新年,到卧佛寺赏蜡梅,已经成为北京人的一个节日习俗。
海棠花溪
植物园海棠园内,小路蜿蜒,由于设计师巧借了自然地势的高低起伏,曲线流畅优美的小路于海棠花丛中如溪水般穿过。每逢春日,海棠春花似火,层层叠叠,花荫浓密,连绵不断,而待花落时节,白的、粉的、嫣红的、紫色的花瓣飘落在小路上,则小路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溪”,十分美丽。
苍郁海松
海松在天王殿院内,甬路东、西各有一棵。胸围3米有余,高20余米。为唐代建寺时所植。
明末区怀瑞在《游业》中记载:天王殿前“左一海松,后殿卧佛一,又后小殿更置卧佛一,俗遂称卧佛寺”。

海松(《北京植物园》插图)
励宗万在《京城古迹考》中有,寿安寺“更有苍松一,在殿之东”,这里的苍松,即为这棵“海松”。
古人松柏不分,此处“松”,实为柏树。古柏树干斑驳,树冠苍郁,虽寿千年,依然十分强壮。
此处有一疑案未解:甬路两侧的海松,从外貌观察,应为同时栽植,但仅东侧一棵见诸文献记载,其因待考。
古柏夹道
此景多见于古籍记载,在《鸿雪因缘图记》中称之为“驰道”。
孙承泽在《天府广记》中写道:“大松两行拥之,香翠扑人衣裾。”
被孙承泽称作的“老柏”,至今又300余年过去了。穿过“智光重朗”牌楼,借着坡道地势,这些千年古柏依然舒展着身姿,忠诚守卫着古寺。今人在游览卧佛寺时,走在“古柏夹道”上,自下而上,步步升高的崇敬感油然而生,与其说去拜佛,更不如说是穿越千年的历史,从一座古寺,去看北京千年的历史进程。
古墩秋眺
曹雪芹的朋友敦敏《西郊同人游眺 兼有所吊》诗中有“秋色召人上古墩,西风瑟瑟敞平原。遥山千叠白云径,清磬一声黄叶村”的诗句,他所言的古墩,实为曹雪芹生活范围内的一个较高敞的地方,这里可能是文人们喜欢登高望远的之地,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卧佛寺一带绚丽的秋色,听到寺内传来的钟磬之声。后来人把这个“古墩”理解为可以攀登的“活碉楼”了 。就今日而言,260多年前的碉楼,亦可称为古墩了。

碉楼早春(《北京植物园》插图)
植物园后湖东西两侧各有一古碉,是乾隆皇帝金川战役后,用来破坏西山“龙脉”的“镇物”。黄叶村内北端的碉楼,为新建。这几座碉楼掩映在一片秋色之中,成为植物园内一个具有怀古意味的景观。
古井微澜
在黄叶村北端栅栏内,原来正白旗村生活用水的古老井口和井台。香山地区因地势高,因此水位较低。这口井深约30丈,终年不竭,是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