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因在穿越奇特拉尔和邻近的马斯马斯图季时,不但参观了唐僧玄奘提到的遗址,还离开所走的路线去了15400英尺高的达尔科特山口。
他之所以从凌晨3点一直到下午8点一整天地爬山去那里,是想去看一下中国《唐书》所记载的中国唐朝大将高仙芝公元747年率领三千将士翻越的这个关隘。
当他到了那里那个高度之后,真想为第一个也许是最后一个率领三千将士翻越帕米尔的中国古代将军树立一座丰碑。
他思绪起伏,他被他所亲身经历亲眼看到的唐将军战斗过翻越过的地方的艰险困难所撼动,他禁不住在这里给法国的汉学家沙豌写了一封短信,因为沙豌以自己的丰富的汉学知识第一个向西方人描述了那个远征故事。

网络图片高仙芝
高仙芝,这个名字也许不为许多中国的民众所熟悉,但是斯坦因却愿意为他立一座丰碑。
他认为,高仙芝横越达科特和帕米尔所遭遇的困难,要比欧洲历史上从汉泥拔到拿破仑再到苏沃诺夫等名将翻越阿尔卑斯山还要艰难。
既然人家外国学者都这样推崇和评价中国古代的英雄,那么让我在这里也像斯坦因那样离开所述正题,夹叙一段高仙芝将军的故事。
高仙芝(?一755年),祖籍高丽。父亲早年入唐从军,转战万里,成为安西大都护府中的一位将军。
高仙芝20岁时,跟随父亲到安西。他善于骑射,作战英勇,几年后也成为一员战将。但高仙芝由于外表过于文静,被人误以为过于软弱,所以虽然有军功,长时间却没有得到提升,直到新任的唐朝驻安西节度使到来之后,他才脱颖而出,成为独守西域一方的大将。
他先后担任于阗、焉者镇守大使,后来升任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唐朝初年,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吐蕃逐渐强大起来。**干布时曾迎娶**公主,与唐朝关系较为缓和。但**干布死后,吐蕃开始向唐朝内地进攻,唐蕃之间关系开始紧张,直至兵戎相见。
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吐蕃发兵进攻小勃律国。
小勃律国在现在的克什米尔西北吉尔吉特河谷,位于丝之路的要害地方。
小勃律王与唐朝保持者臣属关系,曾经尊称唐玄宗为父,唐朝在小勃律设置有绥远军。
吐蕃势力在无法进人天山南北的情况下只有绕过在如今克什米尔西北部的罕萨一带的大勃律,经过小勃律,进入现今的阿富汗瓦罕走廊方可避开唐军的兵锋,切断通往东西两地的丝绸之路。
而唐朝要通住中亚各个小国,则必须要维持这条通道,这样,小勃律便成了唐朝和吐蕃争夺的焦点。
而小勃律这个时候已背叛唐朝,小勃律王娶了吐蕃的公主为妻。
吐蕃在这里截留贸易物品,等于切断了这条贸易大道。
唐朝几次派兵攻打,因为地理条件限制都没有成功。
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宦官边令诚为监军,率领步骑一万人征伐小勃律。

高仙芝率领唐军从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出发,经过现在的阿克苏、巴楚、喀什、塔什库尔干,渡过帕米尔河,在雪域高原行军近一百天,到了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之后,分兵三路进山,约定在7月13日在瓦罕走廊中部的萨尔哈德会合。
那里有当时吐蕃的一个据点叫连云堡,它南面靠山,北面依水,地势险要不说,里面还驻有善于山地作战行走的吐蕃兵力ー万多。
7月13日,三路军队如期会合。这时正值汛期,山谷中河水波涛翻滚,非常凶猛。高仙芝和土兵们在河边杀三牲祭河之后,命令每人只带三天的粮食过河进攻。
第二天凌晨,河水减退了许多,高仙芝对军士们大喊:到中午一定要破贼,不破就会全死。将士们争相渡河,很快就过去了,高仙芝命今部将李嗣业为先锋,率领长刀队从一处陡峭的山崖冲上去进攻连云堡。将士们勇不可挡,激战中斩杀吐蕃守兵五千余人,活捉一千余人,攻下了连云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