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两年后情势大变,在唐朝和阿拉伯势力角逐中亚时发生于公元750年的塔什干附近一战,高仙芝大败于大食(阿拉伯)及其同盟诸突厥部落,几乎全军覆没。
被大食俘虏去的唐军士兵把造纸技术传入中亚,使后来的萨马尔罕成为造纸中心。
之后吐蕃又由南而来,乘唐朝安史内乱兵力空虚之时占据敦煌新疆一带,将唐朝与塔里木盆地的交通截断。
但唐朝驻守西域的官兵在和唐失去联系后,仍然在西域支持了四十年之久,可惜历史典籍对他们的事迹记载不多,后人对他们的这段悲壮历史不甚了了。
以后吐蕃势力在西域只维持了不到百年,即被其他外族势力控制。直到后来被蒙古和大清帝国统治。
总之,西域这块土地上曾经经历过人们不能想象的剧烈的变迁,民族的迁移融合,文化的交流与积淀,权力的交换与更替,历史在这块荒漠而缀满绿洲并围以崇山峻岭的土地上不知演出过多少壮烈而又柔情的动人史剧,这也许是后来的人们永远也破解不完的秘密。
不知道斯坦因在帕米尔高原追忆高仙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高仙芝的悲剧结局。
高仙芝后来被召回朝廷觐见唐玄宗,他将他擒获的西域诸国王一同带回长安,引得长安城万人空巷,纷纷争睹高仙芝的风采。
诗人杜甫也写下了《高都护骢马行》的诗篇赞叹之。
不久,安禄山反叛,高仙艺出任副元帅与叛军作战。他根据前线战事不利、叛军长驱直人的形势,将安禄山的军队挡在潼关以东。还是那个太监监军边令诚,诬告高仙芝和另一名将军封常清克扣廪赐,并故意放弃大片地域给叛军。老迈昏聩的该死的唐玄宗命令太监边令诚在军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斩首。行刑之时,军士大呼冤枉,其声震撼四方。
高仙芝的悲剧是大唐帝国的悲剧。大唐帝国的灭亡不仅给中原的人民带来灾难,远离大唐的西域,在“唐朝势力退出后的四百年中,也陷入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这是斯坦因在他的考察报告中的结论。
敬请期待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