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决定乘胜追击,进攻小勃律。监军太监边令诚害怕受敌袭击,不愿继续深人。高仙芝让他留在连云堡,并把三千老弱士兵也一起留下,自己率其余军队继续前进。
唐军走了三天,到达了连云堡南边的坦驹岭,也就是今天巴基斯坦北端的达尔科特山,也就是一千一百多年后斯坦因特意去凭吊的达尔科特山口。
一千多年后的斯坦因于1906年5月亲自爬上这个冰雪陡峭的山口时,愿意为一千多年前率几千人通过这里的中国唐朝大将立一座丰碑,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斯坦因是一个沉着坚定意志超群的探险家,他钦佩高仙芝自有他的道理。
高仙芝率军翻越有四十里悬崖峭壁的达尔科特山口确实不容易,而且翻越之后必须先攻克在现今克什米尔北部古皮斯的阿努越城,才能攻入小勃律王的驻地。
要翻越达尔科特山口,不只是装备和体力的问题,士兵们的心理承受也是问题。进入大山之后,高仙芝怕军士畏惧艰险不愿前行,暗地里派了二十余人装扮成阿努越城的胡人前来投降,以鼓舞将士的信心。
当高仙芝的军队在那没有尽头的山坡上爬行,抬头望去以为快到山口了,但爬上去才发现只是一个山肩,前面还是望不到头的山而绝望的时候,先前派出的那化装了的二十多人前来投降,说山下的胡人久闻高将军大名,特遣我们前来迎接唐军。高仙芝乘机鼓舞大军说:阿努越城已降,他们已把通往吐蕃的婆勒河桥砍断,我们快走吧!于是大军翻越了达尔科特山口。又走了三天,阿努越城的使者果然来迎接唐军。占领了阿努越城并切断吐蕃援军的路之后,他们向小勃律王的驻地进军并攻克了小勃律。
高仙芝俘虏了小勃律王后,沿原路班师回朝。唐朝廷将小勃律国改号为归仁,设置了归仁军,驻兵三千镇守。
高仙芝这次远征的胜利,震动了中亚各国,东罗马(古拂林)、阿拉伯(古大食)等七十二个国家纷纷向唐朝朝贺,表示友好。
后来,高仙芝因为这次胜利遭到曾推荐过他的节度使的嫉妒和排挤,高仙芝一直忍让。那个半途不前的监军边令诚密奏玄宗,玄宗下诏召节度使回朝而任命高仙芝为安西都护府第二十七任都护。
从此,高仙芝在西域东征西讨,身经百战。公元749年,他和于阗国国王尉迟胜一同击破罗布泊西南一些小国,公元750年又应吐火罗叶护之请攻取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的揭师国,同年,又攻破今塔什干的石国和今楚河流域的突骑施国并俘获两个国王。高仙芝因为擅长在高原作战而被西方各国称为“中国山岭之王”。
因大唐的西征,中亚诸国的人民生活安定,文化艺术空前发展和鼎盛。这一切,由西方探险考古学家开始,由中外考古学家努力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
据斯坦因考证,西域许多古城遗址的废弃时间,几乎和唐朝势力的灭亡同步。
历史证明,中国西域和中亚一些小国,一直在各种力量的夹缝中饱经沧桑。如果游牧势力强大,他们就经常遭受掠夺和攻击,受其控制;如果中国的力量强大,比如汉唐,他们就相对稳定一些。
在中国的历史中,经常有游牧民族侵犯边关企图夺取中原的记录。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中西交通的道路,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联合被匈奴从甘肃赶走的月氏共同对抗匈奴的侵犯。
后来,为了保护这条联系当时世界上两大帝国一一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交通要道不受劫掠,汉王朝不得不在沿途派兵驻防来维持这条交通要道的畅通。
万里长城向西伸展,中国的疆域也逐年向西扩展。唐朝初兴时,势力不及西域。玄奘想经西域去印度,政府有禁令不得出西北边防。玄奘是冒着被边关守将射杀的危险,偷过敦煌守垒西行的。他由北山到哈密时昼伏夜行,既要小心路上有军士查问,又要分辨方向;迷失在沙漠中后,不小心把盛水的皮囊掉在地上,里面的救命水全部流入沙中。经历了沙漠中白日的热风和夜晚的如刀寒风又五天滴水没进的大难不死后,幸亏识途的老马驮他找到了一处泉水,因此才摆脱了死亡的威胁得以继续西行。
但后来唐朝在突厥的进犯下改变外交政策,挺进西域对付突厥,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外交行动,唐朝的威势不仅震慑塔里木盆地,而且远到中亚以西地区,领土和版图空前扩大。高仙芝就是这一军事行动中的三员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