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地名是旅游发展加速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产物,是旅游地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在市场经济、大众旅游与城市企业主义等时代背景中表现出独特的演化路径。批判范式在旅游地名研究上的应用,将有助于深化旅游地名的理论研究,增加社会关系视角,将有助于旅游地名效应的发挥与权利的协调等。
(二)范式改进
首先,批判范式运用于旅游地名的研究上仍有较大改进的空间:理论维度上,旅游开发等商业行为对地名景观变迁的作用机理有待深化。实践维度上,旅游吸引物的命名权私有化,地名的经济利益与维系社区民居集体记忆、情感认同方面的矛盾已成为共识,但还未有系统化地研究协调地名权利的对策等。目前国内已有学者运用批判范式对景区地名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未重视景点与城镇尺度;关注了社区居民与地方政府对旅游地名的符号资本的争夺,但缺乏旅游者与旅游开发商、经营者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也缺乏关注市场经济与大众旅游背景下,作为潜在旅游者的网民对政府地名决策的响应与影响。
其次,目前批判地名学主要根植于国外后殖民主义、后社会主义、后隔离主义、种族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对处于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中的中国大陆,需要辩证对待,应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对批判范式加以改进。例如,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具有较浓的计划色彩,即政府掌控配置资源的权力。因此,国内地名争夺战的实质是地方政府间对于地名符号资本开展的争夺,政府也主导着地方的命名、更名与地名的旅游营销等。其二,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意味着旅游地命名要做到“名副其实”,其命名与标识是为游客的空间移动服务,或成观赏的吸引物,或成为购买的旅游纪念品,而具有一定的商品性,它要求游客付费,游客就有权要求它们真实反映吸引物的本质。其三,市场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究效率,讲究消费导向。因此,现代旅游地命名除了讲究艺术审美与传承文化,也需要尽可能地承载最大与最准确的旅游吸引物信息,甚至要求其内涵与旅游者的身份地位相匹配,以满足旅游效用最大化原则。
(三)研究展望
随着社会科学批判转向的深化,地名将继续成为解读地方发展的文化政治过程的典型素材。随着全球化的深化与国家空间治理技术的发展,将催生更为复杂的命名与更名现象,批判范式在旅游地名上应用将面临更多深刻社会背景的新议题。同时,旅游地名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与地名的交叉学科,完善的理论架构还未建立,尤其是地名权力博弈中的机理问题还未理清,制约了该学科在地名权利协调上的应用价值。因此,文章提出以下几点展望:丰富旅游发展与规划议题。华人华侨的“探亲访祖”旅游占到中国入境旅游市场10% 20%,客流年际波动小,抗风险能力强,市场开发潜力巨大。然而,国内快速城镇化使得众多古村落面临消亡,引发越来越多承载乡愁的老地名被遗弃,而这些地名在华人华侨寻根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如何通过传承这类老地名以巩固或拓展华人华侨市场的问题值得深究。此外,可探讨地名及其符号价值的认知对居民的地方认同、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投资者的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加强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地名认知的研究,将有助于发挥地名研究对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探讨为发展旅游而启用历史地名与当代价值观间存在的冲突与应对策略;探讨政府地名规划如何与当地居民、外来旅游者的地名认知相协调等。旅游地居民对政府地名决策的接受、协商或拒绝的议题已为学者所重视,但散见于个案探讨中,缺乏共性提炼。关注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地名权力博弈,尤其在网络时代与大众旅游语境下,作为潜在旅游者的网民,对政府的地名决策的响应与影响,以及非旅游经济活动主体对于景区(点)商标的抢注等热门话题,亦见诸各类媒体报道中,案例素材丰富,探究案例背后的深层动因,可成为运用批判范式探讨国内旅游地名问题的独特切入点。

文章作者:纪小美 陶卓民
文章来源:《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 第3期
选稿: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