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 要]现代旅游地名是旅游发展加速背景下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产物,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之一,在市场经济、大众旅游、城市企业主义等时代背景中表现出独特的变迁轨迹。地名的符号资本引发了利益相关者的争夺,从而引出地名资源的旅游开发、管理及其影响,城市更名、地名争夺及其社会响应等的重要议题。文章首先概述近30年来旅游地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其次指出批判范式对旅游地名研究的重要意义,最后针对具体国情,对批判范式进行相应改进,提出可拓展的研究议题与可借鉴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旅游地名;进展;批判范式;改进;展望
我国2014—2018年期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意在“摸清地名家底的同时整治乱象,规范管理,保护遗产,弘扬地名文化的正能量”。此次普查距1980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已过去了30多年,其间全国地名变动巨大,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而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全球化与商业化的发展力量,也引发了传统地域文化结构的深刻变革,地名作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重要且直观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
国内外地理学者对地名、对旅游目的地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将二者结合起来,即对旅游地名(包括旅游景区、景点和城镇及其内部服务于旅游者的空间位移、观光游览、体验消费与留念等的各类旅游地理实体的名称及其标识系统)的研究则较晚,近于缺乏。旅游地名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探察当代旅游发展中地方政府、社区居民、旅游业经营者与旅游者如何生产与消费地方这个实体空间,及其空间所被赋予的符号意义。文章通过概述近30年来国内外旅游地名的研究进展,指出批判范式对旅游地名研究的重要启示,针对具体国情对批判范式进行改进,提出未来可拓展的研究议题与可借鉴的理论框架。
一、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相关研究涉及地名资源的旅游开发、景区管理、社会认同等议题,政治、经济、文化与管理等多维度的融合已渐成趋势。研究尺度以景区(点)为主,关注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外来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间的地名使用习惯或认知偏好,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地命名问题与策略,地名变更的社会响应及其权力博弈。
(一)旅游管理
目的地的命名实践在大众旅游营销中的重要意义愈发受关注。最早借助地名的旅游营销是将地名与遗产、文学等地方特色联系起来,现在则更多地吸收流行文化,尤其是口碑甚好的影视作品。早在19世纪末,柳田国男在利用地名探究日本村落发展过程中就敏锐地发现,命名对开发区未来的发展具有低成本和高成效的广告作用,由此开始关注地名的营销效用。Dann提出吸引旅游者的地方品牌化的策略,包括频繁更名或创造新地名使其对潜在游客更具吸引力或适宜性。有学者关注命名在景区可持续发展管理上的作用。例如,Clark等详述了澳大利亚某处知名的土著岩画景区的更名历程,发现其命名影响游客行为。多数命名与游客期望不符,丧失了传达真实信息的作用,非但没能营造积极的氛围,反而引发了游客涂鸦、毁坏标识与传播负面言论的行为。Morgan发现:75%的美国国家公园名称中包含自然或文化意涵,可让游客对各公园的特色“一目了然”;但以不相关的人物命名的则对游客的目的地认知构成障碍。此外,该作者还发现很多游客感觉到实物与其名称传达出的心理预期不匹配。因此,应将命名视为引导游客行为的一种重要管理工具,以促进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开发
包括地名在内,一个纯粹的名称不足以引发旅游者的兴趣。然而,一切事物都有成为旅游吸引物的潜力,在特殊情境中,非同寻常的名称也能成为旅游者凝视的对象,即便所指称的地方平淡无奇。MacCannell将命名作为定义旅游吸引物的一部分,因为命名构成视觉神圣化(Sight sacralization)的重要环节。视觉神圣化指的是根据旅游者的利益需求,将物体、地方和景观建构与差异化成为奇特的画面。这个过程涉及标记(Markers),标记被定义为可为旅游者感知到的目的地核心元素的信息或图像,因而,标记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想象与期望,产生旅游动机。而首要的标记就是给目的地命名,它将旅游者与核心吸引物关联起来。因此,命名或借用已有的地名就成为目的地视觉神圣化的第一个阶段,在此,地名具有了让人“一目了然”吸引物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