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旅游地名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同步于国内旅游业的大发展。目前主要关注地名资源的旅游开发、城市更名、地名争夺、景区商标等议题。
(一)旅游开发
著名地名学者尹钧科最早论述了地名在旅游中的价值,认为地名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前提,是旅游活动中的无声导游,能增加旅游情趣与丰富见闻,并提出地名本身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观点。
地名资源的旅游开发是近期关注的焦点之一。郭清霞从景点定位、景区形象塑造和线路设计等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发掘武汉特色地名文化,提升其旅游资源内涵,突出其特色旅游形象。旅游商品开发与销售是旅游业创收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王荣等以桂林市为例,论述了地名成为旅游资源的原因,以及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的途径。王艳辉等探讨了三坊七巷地名资源的旅游价值和开发问题。认为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游客理解地域文化特征、感悟文化内涵等具有积极的标引作用;传统旅游开发中的“按名寻地”应上升为“寻名求源”。地理标志是以地名为商标的商品,其特定质量、信誉等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或人文因素所决定。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成为旅游商品,可以有效地克服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质量不高、特色不强与认可度低等问题,从而越发受到旅游开发者与游客的青睐。然而,这类产品通常需要划定特定的生产地域范围,为了管理上的便利,生产地一般与某级别的政区高度重合。国际上通行的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是冠以政区之名并以明确的地理范围为基础的,一旦政区调整或更名就会出现名实不符的问题,需要付出时间成本以重获市场的认可。
(二)旅游影响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全球化推动力量,不断重构传统地域文化,而作为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的映射的地名必然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例如,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兴起,东巴文作为可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被重新审视和运用。东巴文被嵌入到古城的地名景观中,作为装饰性符号与旅游吸引物,既营造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也迎合了游客求奇求异的需求。随着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对大研古镇的地名标识进行了规范管理,强调中文的主导地位,强调东巴文的装饰作用,以英文辅助标识方便国际游客。东巴文启用的同时,英文这一现代化、全球化的象征,无国界的语言随着丽江入境旅游的兴起,在古城地名景观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外来旅游者和商贸经营者的重构下,传统街巷地名承载的历史街区的形象不断模糊。目前白沙古镇虽未实施统一管理,但由于外国游客远多于国内游客,使白沙当地商户自发使用英文标识,甚至许多商铺仅用英语标识,有助于地方社群对经济全球化的主动响应与积极融入。类似于丽江,在很多偏远地区的旅游城镇中,随着大规模人口置换与外来强势语言文化的介入,原住民的传统地名被遗弃或使用频率下降,而迎合外来族群的审美偏好或使用习惯的新地名越发占据主导地位,意味着这样的地名变迁加速了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消融。在外来文化与经济霸权的竞争下,原住民对旧地名的认同与依赖让渡于外来旅游者、经营者对新地名的象征与经济资本的诉求,引发地名权力格局的重构。
(三)旅游管理
一个地方的旅游吸引物往往成为集中展示该地方自然与人文风貌的重要窗口,从前者的名称来历到民间传说、古迹遗址都在塑造着旅游目的地人文底蕴。景区(点)除了用以游玩赏析、休憩娱乐,也发挥着普及自然科学知识、陶冶高尚情操、激发爱国情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其名称无疑在其中承当“领路人”的角色。景区(点)名称是旅游地的一张名片,也是游客对目的地的第一印象,既让游客感知到差异化的目的地空间,也能给初次造访的游客留下新鲜、真实和深刻的旅游记忆。因此,拥有一系列合理且别具特色的地名对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传承地方文脉、体现地方性与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发挥着一定作用(即下文的地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