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殿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殿里的几十根木柱都是从宋代保存至今,绝无替换痕迹。四面抱厦有门窗,仅有栱眼壁略通光线,故殿内采光欠佳。当然,这种昏暗也营造了神圣幽深的氛围,让人不敢高声言语。



梁思成曾四次探访摩尼殿,可见这栋建筑的重要性:
第一次考察摩尼殿在1933年4月,时任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的梁思成,慕名来到正定,他对隆兴寺摩尼殿十字形平面建筑格局、四面各出一歇山式抱厦惊叹不已,称“只在宋画里见过”;“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

梁思成1933年绘制的摩尼殿结构草图
第二次考察在同年11月,他携林徽因一同详细地校正了旧时图物,并做了细致测量,称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里也是别开生面”。在以后的著述和教学中,梁先生将摩尼殿作为实物中罕见珍例,列入《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使这一生动典范永载建筑史。

梁思成绘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右上角为摩尼殿。
第三次考察是在1952年,出任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专门利用暑假带学生来到正定,不顾酷暑,历时一个多月,绘制摩尼殿整个建筑结构。
第四次探访是在1963年,由于摩尼殿的建筑年代,历史文献均无记载,梁思成根据建筑形制反复深思后提出,摩尼殿可能建于宋仁宗年间1050年左右。梁当时的判断与落架大修时发现的多处墨书题记正相吻合——摩尼殿始建于公元1052年。
摩尼殿集多种艺术于一身。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金装彩塑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坐像,庄严凝重,睿智脱俗。左侧站立弟子迦叶,双手抱拳,老诚持重。右侧站立弟子阿难,双手合十,聪慧虔诚,显示了宋代匠师的高超技艺。


殿内各壁还满布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壁画原面积应为388.64平方米,现存335.06平方米,多为明代绘制,色彩绚丽,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堪称上乘之作。

1977年至1980年,摩尼殿进行了落架大修。随着大殿墙体的拆除、重砌,檐墙墙体内壁的壁画也经历了揭取、修复和原位归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