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挣够了,我想收回房子,享受难得的水边安静的生活。”房东和老居民们盼望着改变,更盼着政府的整治行动。
百姓的心声与政府工作的方向不谋而合。2017年4月,《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其中提到,按照“抓创建、治顽症、促提升”的总体工作要求,什刹海酒吧街的集中拆违整治由此拉开了序幕。
回忆起当时的集中整治,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主任张瑞生记忆犹新。为了摸清底数,景区管理处于2017年3月20日成立了“开墙打洞”工作办公室,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前期的摸底调查,并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对酒吧街内经营单位的房屋性质和产权单位建立了档案和台账:什刹海酒吧街涵盖前海、后海、西海、前海西街等区域,共有249家经营单位,酒吧168家,“硬骨头”不少。
张瑞生和同事们在与商户逐一约谈的同时,搜集了不少什刹海和银锭桥的老照片,与现有建筑进行比对,并且走访了很多当地的老住户:“我们的工作就是求准确,只有先界定了这些房屋和建筑的性质,拆违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他还曾多次约谈酒吧经营者,鼓励他们自行拆除违建,“商户们都表示理解,只不过有些虽然答应得痛快,拆起来却有些拖延,要不就减缓速度,要不就缩小拆违面积。”
针对这种情况,张瑞生和同事一边继续深入做商户工作,一边对酒吧、商住户二楼平台的栏杆和违法建设展开不间断整治和拆除。
“行动是坚决果断的,效果是显著的,集中拆了几个月,到九月份,整个什刹海夜里明显安静了。”张瑞生说,在他的工作笔记中,至今仍清楚记录了当年年初到九月份的整治效果:拆除违法建设4874平方米,拆除酒吧广告牌匾624块,治理噪音扰民390余起,查扣音响95个,整治违规演艺59起,停业整改3家噪音扰民严重的酒吧。
就这样,逐渐静下来的什刹海有了另一番景象。“整治以后客人们要饮料的多了,喝茶的多了,虽然消费降低了,但闹事儿的也少了。”吉他吧老板张伟程说。
他表示,现在每天早晨锻炼的时候,一边跑步一边和出来遛早的老街坊们打招呼,街面不那么脏了,有点当年的感觉了。
老舍笔下的风景回来了
什刹海静下来了,可静下来不是终点,如何提升居住质量,让市民享受更好的亲水体验需要持续“破题”和“深耕”。正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到的,加强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突出山水城市景观特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为了保护好北京老城的“金名片”,市委书记蔡奇曾多次到什刹海进行调查研究,他要求,“亮出岸线、还湖于民”。
2018年5月中旬起,西城区陆续对西海、后海、前海三海的环湖步道进行疏通,拆除阻碍道路的房屋、围墙等设施,还湖、还路于民。
陈女士一家五口住在板桥二条。“甭看离得近,原先想在这儿遛一圈特麻烦。走一段就得绕出去,到大马路上,走二环辅路上再绕回来,来来回回折腾。”她边走边用手比划着说:“现在可不一样了!环湖路全打通了,晚上溜达过来乘个凉,心情特好。”
在什刹海地区住了40多年,如今的环湖美景让陈女士心里熨帖得很。此前占据西海湖边的3处堵点——碧荷轩酒吧、西海鱼生餐厅和山海楼,有的拆除,有的改造,被餐厅圈占的沿河栈道归还给了居民,环湖不用再走“冤枉路”。
以山海楼为例,餐厅前脸儿虽然在二环路上,但整体建筑依西海而建,因此临海一侧过去无路可走。市民环湖,需要穿行山海楼东侧的西海北沿。整治之后,山海楼取消了临湖的出入口,餐厅后身为行人搭起210米长的水中浮桥,观荷赏景最是适宜。
几年来,什刹海地区陆续对西海、后海、前海的环湖步道进行疏通,打通7处堵点,贯通6公里邻水步道,再现碧水绕古都的历史风貌。
相比热闹繁华的前海、后海,西海一带商家少,景色更显雅致。这里光是荷花就有近30个品种,加上菖蒲、芦苇、花叶芦竹等,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及多种鸟类生境的营建,让这里成为北京核心区内唯一一处城市湿地。
2018年10月,西海湿地公园正式对市民开放,总面积10.9公顷,其中水面面积7.4公顷,周边绿地面积3.5公顷。
此外,公园还增设了120根智慧灯杆,既可以实现自动照明、视频监控,又具备了城市WIFI、PM2.5智能感知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