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房山的石经山以云居寺的石经闻名于世,而历史上,北京还曾有另一座石经山,古时山上藏有石经,后来渐渐改名为石景山,成为北京一个行政区的名字。
石景山有名,但我们大都只闻其名,不见其形,或已见其形而不确知其名。随着冬奥会的举办,这座如今位于新首钢园区内的“燕都第一仙山”,再次走到人们的眼前。
由“石经山”到“石景山”
石景山矗立在首钢园的西北隅,海拔183米。山顶耸立着一座覆盖着黄琉璃瓦的三层亭阁,总体造型有些像颐和园的佛香阁,不过比佛香阁更显纤秀。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修建的功碑阁,原准备陈列首钢功臣事迹的。现在,功碑阁里陈列的是有关石景山的史料文献。
石景山,历史上曾有多个名字:《元一统志》中,称其为石经山;《元史》《明武宗实录》中称为石径山;它还有石井山、湿经山、骆驼山等名。
称其为骆驼山,大概是山形远看像骆驼。称其为湿经山,传说唐僧取经回来过永定河时,不慎将经书落入水中,曾在此晾晒而得名。此说显然不对:唐僧取经后回长安,是不会经过这里的。不过还有一种解释:因永定河流经山侧而得名。永定河古称漯水,后被误写为湿水,虽然史上多次改道,但总是要由此山下而过,故称湿经山。径,也可解释为“经过”;而且,在古汉语里“径”与“经”通用。
石井山之称恐怕是同音假借。这座山的半山腰上确有两眼古井,一在东麓,一在南麓。当年山上有井水可汲,很是难得,说明此山岩石之中蕴含泉水,所以土泽湿润、山上林木茂盛。虽然山上有井,但不足以作为山名的依据。

石景山上的古井及复建的庙宇。宗春启 摄
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此山有洞,洞中石壁曾刻有经文,“石经山”因此得名。
《元一统志》卷一载:“宛平县西南二十五里石经山洞内,石上刻经文者二十余处。”
《顺天府志》中也有类似记载:“石释经碑,碑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山洞内,石板上刻释经文者三十余处,今皆毁,惟般若序品一存焉。”洞中所刻经文到明清大都已不存,但是留下了“石经山”这个名字。
明朝万历年间,“石经山”之名已被“石景山”逐渐取代了。
佛寺道观并存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明代文人许用宾称石景山为“燕都之第一仙山”,并非溢美之词,因为山上有始建于晋唐的寺庙,有唐代开凿的藏经佛洞,还有明代建的道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