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湿地公园园长李慧说,在湿地景观中,公园融入了运河文化、湿地文化,特别是恢复了本地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营造了2万平方米的水生植物区,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营建了鸟类栖息的环境,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真正的历史文化街区不需要再造什么额外的景点,这里的每一处街巷胡同、绿化水系,每一处文物古迹、传统院落,都是讲述历史、传承文化的最好载体。”责任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长期对什刹海地区开展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在他看来,以环湖整治带动周边发展,在长效治理中精耕细作,才能让老城居民的生活更加舒坦。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老街坊们感慨,经过生态修复和整治,老舍笔下什刹海的如画风景回来了。
静稳街区重拾悠悠古韵
环湖步道打通,西海湿地公园建成开放,让什刹海在静下来后焕发了新生机。自然环境优美了,这里的文化氛围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就在连接着地安门大街和后海的烟袋斜街,藏着一个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文物单位广福观。它始建于1459年,地处大运河文化带和北京中轴线的交会之地,与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等众多文物景点为邻。2019年7月11日,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在此正式揭牌。
展示中心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建筑面积753平方米,设有六大陈列展厅、文化大讲堂、口述史研究室等,采用图文展板、多媒体、数字沙盘、场景模型等多种形式,介绍了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沿革和这一地区形成的多元文化。
在展示中心揭牌的同时,什刹海街道还邀请北京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团队,并授予专家学者“特约顾问”聘书。
对此,什刹海街道工委书记毕军东表示,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给中轴线申遗和大运河文化带展示添加了一个新的场地,使什刹海地区百姓能够深度参与到历史文化挖掘和展示中来。
事实上,这只是什刹海推进老城保护与复兴、文物腾退与利用的一个缩影。2021年12月,随着旧鼓楼大街整治提升项目基本完成,一条围绕什刹海的“文化探访路径”就此形成。
就拿终点鼓楼西大街来说,不仅有元代码头遗迹,还有两段名为“墉墙疏影”和“红墙映翠”的古迹高墙以及“谯楼更鼓”“榴花轻语”“竹韵暖阳”“绿冠悠然”四处新建的口袋公园,让游人在这片“静稳街区”内打卡鼓西、漫步斜街,感受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
如果走累了,可以趁着夕阳站在银锭桥西望,看碧波倒映着绿柳、霞光,归航的作业扁舟点缀其间,远处的群山依稀掩映。恰是晚饭的点儿,吃一顿“烤肉季”,体验费孝通先生所言:“银锭桥观山一景,烤肉季烤肉一绝”。
水总是柔情万种,善利万物而不争。如今的什刹海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既尊贵又平易,既熙攘又清幽。这片水以它无限的魅力,承载历史,拥抱未来。
专家观点
什刹海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丁超
北京城市核心区,是对明清北京城、元大都的直接继承。城市核心区,从金中都迁到元大都,是北京城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这个“大事件”,受制于什刹海及其周边水域。
元大都平面轮廓,是方方正正的轴对称图形。虽然“中轴线”是个现代词汇,在刘秉忠等设计者脑海中,不可能没有类似于“中轴线”的概念。什刹海东岸的中心阁、万宁桥就是元大都城南北中轴线上的重要地标。
侯仁之先生称什刹海是“富有人民性之市井宝地”,为“人民群众游憩胜地”。时至今日,什刹海仍是首都人民的游憩胜地,外地游客体验“京味文化”的首选地之一。
单从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厚程度、交通便捷性、可进入性而言,在二环以内的北京老城,什刹海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什刹海文化的“底色”是水文化,通过整理什刹海的历史水系,让什刹海成为上下贯通的“活水”,扩大水域面积,再现积水潭“舳舻蔽水”的景观,并非遥不可及。如何安排什刹海周边的经营业态,最大限度地改善水质,让什刹海成为走近市民生活的“亲水”,也是当下要通篇考虑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院副教授)
(原标题:守护什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