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在残存的风陵渡,叹曾经的岁月和故事,终究如云烟般散去。
我们要从山西这边的芮城,到陕西那边的潼关去了。其间,我们要去一个古渡口,它有一个十分风雅的名字,叫风陵渡。
那是一个特别霸气的渡口。在黄河弯弯曲曲的生命航程里,曾经有着许许多多的渡口,但唯有这风陵渡,赢得了“万里黄河的第一湾、大河东去的第一渡”的名声。
它就卧在黄河的北岸,它让黄河在它的身边拐了一个大大的弯,呼啸着向着遥远的东方奔去。它的身后站立着默默无言的吕梁。它抬头望向南岸,东南边是绵延起伏的伏牛山下的中原大地,西南则是傲然挺立的华山和八百里秦川。
在这个渡口,鸡鸣一声,流经晋豫陕这三个省的黄河水都听见了,华北、西北、华中这三大地区的人们被叫醒了。于是,那个从宋朝走到了金代的诗人赵子贞,在风陵渡口乘了船,从北岸乘到了南岸,在无比怅然又感慨的心绪下,写出了这首风陵渡的绝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只是,这绝句里的风陵渡口,曾经还飘浮过带有神话色彩的战争烟云。
相传,我们的先祖轩辕黄帝,在这黄河的岸边,和半神半人的蚩尤,交缠争斗了数次,都不曾得到胜局。在困顿之际,黄帝有位叫风后的大臣用大风驱散了敌方作法散发的雾霾,最终助黄帝大军战胜了蚩尤。
只可惜,用大风拯救了黄帝的贤臣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了。黄帝为他建造了一个陵墓,他就在黄河边静静地睡去了,把这里睡成了一个千古绝唱的渡口,人们一边念叨着他的丰功伟绩,一边在这渡口,南来北往于秦晋之地。
可以用诗人艾青的《风陵渡》诗句来想象一下风陵渡在风里的景象:“风吹着黄土层上黄色的泥沙,风吹着黄河的污浊的水,风吹着无数的古旧的渡船,风吹着渡船上古旧的布帆。”
渡口热闹了起来。往来的客商,漕运的船只,河面上现出百舸争流,千帆争渡的蔚为壮观的景象。
渡口无言,静静地看着滔滔的黄河,向东流去,带走了忠烈的豪情,带走了凄美的爱情。
大巴停下来,眼前的渡口,已然是一副寂寥的模样。当年的古渡码头除了眼前的滔滔黄河,已看不到一艘渡船。岸边,几家冷冷清清的小饭店,打着尝鲜黄河鱼的招牌。远处,那架风陵渡大桥如飞虹般地横跨在黄河河面上。伫立在残存的古渡岸边。我不禁深深地感叹:渡口曾经的岁月和故事,终究如云烟一般散去,似流水一样逝去,一去不复返了。
已是傍晚6点时分,我来到了没有堤岸的黄河边,终于看到了期待中的黄河落日。
太阳已泛红,红得那么鲜明。玫瑰色的晚霞洒在宽广的河面上。在晚霞妩媚的光灿里,黄河用庄严、泰然的目光,看着圆圆的落日渐渐沉进自己滚滚浊波的怀抱,它微笑地默许着这种星辰的坠落,那是天长地久的轮回。
站着,看着,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古渡夕照落日圆,大河奔涌如一条金色的绸带,那种唯美,那种辉煌,从此将深深地沉入我的心海里,长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