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推动下,黄河文脉的持续传承和文化创新自然被黄河沿岸各地视为重要议题。
问题的方向在哪里?在日前召开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进会”上,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黄河文化资源开发的渡口:唐代文成公主嫁入西藏时的扎陵湖渡口;嘎玛阳曲渡口,自古贯穿星海、贵南;丝绸之路往西往南,就是临晋古渡,在那里分叉;气势如虹,气象万千的风陵渡,与大江相依。它是连接两岸、汇聚异乡人的支点,是黄河沿岸历史文化的生动载体,是挖掘黄河文化宝藏的精准“切入点”。
同样,对于我省来说,唱《黄水谣》第一件事就是打磨古渡口。
曾益县有石渡口。
古代山东黄河上有许多著名的渡口,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整理。“风尘仆仆,车马天天催”的旧时光,在岸上仍是传奇。比如淇河渡口,早在东汉时期,就是皇帝派遣大将耿弇讨伐叛军的地方,其穿越之地就被命名为耿济口和耿济渡。过去完全靠船供水,导致客栈增多,交易频繁,出现“众帆”之势。清代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中也提到,祁河渡口初冬,船上的人在用木杵打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地商人交往的重要地位。
再比如道墟渡口,就在今天滨州黄河大桥南端的西侧。光绪十八年,这里开了轮渡,可以到达济南,出海。据史料记载,这里水面宽阔,桅墙云集,道徐村的人们靠河渡为生。1955年10月,客轮“陆生号”从道墟渡口对岸的黄河北镇港起航。慕尚黄河帆船合作社七八十只船同时来来往往,一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济南泺口,被称为黄河中下游第一道口,在没有火车之前,这里曾经装卸济南需要的日用品和工业品。它是山东黄河上最大的渡口,也是上下游航运最繁忙的码头。1918年,据记载,郑州和洛口之间航行的船只约有2000艘。到1934年,经常到洛口的船只增加到3000艘。
在利津县,还有“利津八大古景点”,其中一个是“靳东小渡”,指的是离利津老城东门半里的“靳东渡口”。直到近代,岸边仍有很高的水深,可以停靠载有数百块石头的大船。沿江出海,可直达天津、大连、营口、龙口、烟台、威海等沿海港口。逆流而上可以到达黄河沿岸的主要轮渡码头。从省会济南到利津,日出日落就能到货。
有岚口渡口、古镇渡口、蔡楼渡口……有多少古渡口?其实没有详细测试。“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在旧社会沿黄河修建渡口是必要的,也是常见的。黄河流经一个县,渡口可能多达10个。随着河水的流动和城镇的变迁,渡船也有起有落,所以具体的数目是数不清的。”黄河部门的工作人员说。
繁荣属于昨天。如今,古老的轮渡码头已经逐渐失去了过去的重要作用。一些残存的浮桥仍然是通向彼岸的道路;有些渡船早已废弃不用;有的完全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渡口塑造一方水土
游游轮渡码头恰好是“黄河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处。在山东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特聘专家郑连根看来,轮渡码头具有重要的平台价值。“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商贾云集、船只来来往往的轮渡码头,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generate的共同体意识的体现。”他认为儒家的“和”的思想也呈现在互联互通中。“轮渡码头的存在是为了在不断的交换和调度中追求更好的组合模式和最佳的资源配比。黄河山东段的“串联”成功实现了沿海与内陆的沟通,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连接,增强了社会包容性,实现了和谐共处。同时也不难发现,这种‘文化空是多元互动的。商人经营商业和商船与儒法互补;精英的交往,‘富者济世,贫者独善其身’,这是儒道思想的互补性;码头‘工’勇,也是墨家的意思。在一个百家争鸣的码头,实现了“取长补短”。这也说明山东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模式是多元的,能够用不同的思维模式来处理不同的问题,使得发展成为可能。”
黄河中下游最重要的码头济南泺口,给轮渡区带来的变化,可以作为一个生动的案例。当时的泺口镇店铺众多,催生了“泺口味道”——在泺口,有几十家客栈,数不清的饭店,松竹楼、甄姬园、罗星园都以黄河水产为主。现在的招牌菜如糖醋黄河鲤鱼、红烧瓦鱼等。这是洛口厨师的拿手好菜,至今仍远近闻名。而泺口镇的泺口醋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几十年后,泺口醋成了济南家家户户厨房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