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与“水”有关的民俗。“四蟹灯”曾风靡洛口地区。其实“四蟹灯”就是鱼、龟、虾、蚌四种水生动物,在表演中通过相应的灯来体现。还有一个渔夫。表演主要表现为“渔夫”找到所有的水族箱,急忙投饵,准备撒网,与所有的水族箱搏斗。这其实就是人们在黄河边捞虾的场景的艺术再现。2006年,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今天,当地人还会上演“四蟹灯”庆祝元宵节。
洛口大吉是渡口文化的载体。作家李振声对此进行了研究。他说,泺口古镇有独立的魏紫城和魏紫河,与济南老城相比,就像一个独立的王国。因为这里有黄河码头,南来北往的货物需要中转交易,所以市场规模较大,集会日也不止一个,在农历二十七、八、九举行。“在集市上,有猴子、摔跤手、外国电影、杂耍、气功、算命、占卜师、算命先生,吸引了老城区和黄河以北的人们来看热闹。”2020年初,失落的吉口大集重新开放。正式开业不到一个上午,就吸引了近5000名市民前来赶集。人们重新获得了“接地气”的乐趣,并继续他们以前的生活方式。
受渡口影响的不止一个镇。阳谷县东南的章丘镇,与黄河运河交汇处的重要码头,曾获“南有苏杭,北有章丘(清代)”之称。俗称小苏州,今日仍有痕迹;惠民县清河镇以渡口为荣,庙会热闹非凡。农民艺术家王带着杨柳青的画风来到这里。渐渐地,这里的作坊兴旺起来,年画流行起来。如今,清河镇的木版年画飘洋过海,受到东南亚、欧美、日韩等海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关键是要唱“这个地方的味道”
和轮渡码头是黄河文化和齐鲁文化的缩影。但目前现实中的相关发展还远远不够。
“目前山东黄河的渡口、码头并没有真正起到促进黄河文化发展的作用。我们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价值和讲述黄河故事方面做得不多。”山东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王广珍说。
的确,今天的黄河风景区仍然大多只是观赏河流的地方。黄河古渡、古码头、古镇的民俗资源特别丰富,但流失也很严重。网络名人草坪打卡、烧烤野餐是主要的文化旅游项目,文化素质低下是普遍现象。
“黄河码头和渡口不仅是有形的载体,更是对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独特的历史印记。”王广珍建议,首先要明确黄河渡口、渡船的文化载体,了解其在过去时代的作用,进一步深入挖掘与渡口、渡船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其次,每个渡口都有自己突出的功能和地位。在这些码头和渡口的故事中,要提炼出文化形象及其传播的故事和传说,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在历史上的作用;还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开发更多的文化体验产品。人们可以在渡口或码头享受休闲、度假、旅游、听故事,也可以通过书籍、动漫、旅游景点、文化景区等,构建以码头、渡口为核心的黄河故事产业闭环。
济南已经行动起来,提出重建泺口古镇。通过黄隧和东隧,泺口地区有机会转型,黄河南岸重现泺口昔日繁华或许指日可待。此外,当地还有将洛口古镇项目与黄河沿岸山东(济南)乐华城项目连接结合的规划,意在形成一条集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黄河文化旅游走廊。
顶层设计需要细节。济南市委副主委刘海平在调研后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应该按照5A级景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准,把泺口古镇打造成黄河流域的示范古镇;做好甲骨文的“龙”和济南的“黄河兽”文章,设计整体文化标识;还要重建泺口古城墙,打造不同类型的体验街区,同时还原代表渡口文化的“上台”…“为了留住大家,还可以引进洛口醋、草包包子店、洛口大陆照相馆、海源居酒店等老字号。,引入黄河糖醋鲤鱼、豆腐面等传统美食,恢复著名工匠陈的‘怡园’建筑
唱这首“黄水谣”最重要的是唱“这个地方的味道”。也就是说,要把有亮点的轮渡码头打造成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标识,避免与其他轮渡码头“同质化”。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景物的再现、文物的展示、元素的罗列,更是黄河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层次多线路的调研和多模块的主题活动,经过精心设计,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衔接。只有这样,山东的轮渡码头文化才能得到深化和透彻的理解。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田应实习生凯宇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