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午,烈日当空,邹城市田黄镇高望山顶的老杏树下却凉风习习,几人围坐在石桌前品茶赏景。此时,几个打扮时尚的年轻“摩友”正巧在老杏树旁的小广场上驻车休整,并特地尝尝盛名在外的高望山农家菜。
“天太热,油箱给你们盖上吧。”高望山庄的老板席涛一看来了客人,赶忙上去招呼起来。高望山庄是席涛在高望山上开的农家乐,小笨鸡、知了猴、槐花茶、野菜饼……高望山庄里地地道道的农家菜可是拴住了不少人的胃,以至于来来往往的旅友把这里当成了特定休整点。
高望山是田黄镇山区里的一个小山头,山腰只有一个600多口人的大峪口村。以前别说有游客过来玩,就算当地人也很难找到进村的路,只有本村人能摸索着进出村。不过下山的路有几十里,没什么要紧急事,没谁会下山,当然更没人愿意翻山越岭几十里来大峪口。

大峪口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对传统。
2016年,从凤凰山到十八盘山,蜿蜒盘旋20多公里的山路终于修通了。位于凤凰山和十八盘山中间的高望山自然沾了路的光,村民进出山方便多了。“原来进出山得整整一天,现在开车不到一小时就能到城里(邹城市区)。”大峪口村党支部书记谯立东说。原先,能走出去的村民都走了,最少时常驻人口只有200人左右。而自从修了路,不仅游人多了,村里的年轻人也开始回村。
席涛就是第一批回村的年轻人。2016年,在外打工10多年的席涛听说高望山通了公路,他立马兴冲冲地回了家。随后,席涛承包了100多亩山坡地种起了中药材和花生,搞起了采摘休闲游,而且还在高望山顶的老杏树旁开了家农家乐。
自从高望山上有了农家乐,来山上玩的游客终于有了歇脚地。一传十,十传百,席涛的高望山庄很快打响了名气,来吃农家菜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老杏树旁的小广场居然成了个小集市,村民纷纷把家里的笨鸡蛋、野菜、山果等山货,背到这里摆摊叫卖。

村民在卖山果。
“这些山货的价格比进城卖的还高,有些东西我们饭店也收,供不应求。”席涛说。他没想到山区的乡村游这么火爆,短短两年多时间就收回了百万元投资。不光席涛没想到,大峪口村村民更是惊喜。村民刘绪兰在高望山庄当服务员,刷刷盘子端端菜,一个月竟有2800块钱工资,这可是她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

学生们在村里创作。
去年四月,在邹城市人社局的帮助下,大峪口村集体和席涛等共同参与投资的“大学生艺术创作基地”正式开业。原先破败不堪的石头房子转眼成了原汁原味的山区民宿,原先村民眼里平平无奇的山丘沟壑竟也成了学生眼中的绝美风景。“绿水青山竟真成了金山银山。”老支书谯立东说。他这辈都没想过靠山山水水还能挣钱养家,现在居然被席涛这样的年轻人实现了。如今,90多岁的村民席文正很开心,家里的笨鸡蛋能卖一两块钱一个,坐在石头上给学生娃娃当个人体模特,就能领一百块钱。

村里成立了艺术创作基地。
吃完午饭的“摩友”一边夸着饭菜“绝了”,一边跨上摩托车,驶进扑面而来的山色;车声刚消失在鸟鸣中,又一队年轻旅友慕名而来。高望山顶的老杏树已活了200多年,想必还从没见过这么多生机勃勃的年轻后生。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张长青 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