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22年6月28日晚游抵四川甘孜州泸定县,次日游览向往已久的景点名胜古迹泸定桥。众所周知,泸定桥因1935年5月29日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渡过大渡河而蜚声中外。毛泽东《七律·长征》仅八行诗句回顾伟大的长征其中也有“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可见泸定“铁索桥”于红军长征的重要性。
我虽生长于汶川岷江岸上,少年时代常经板桥索桥通过,毕竟现在年事渐高,在跨江103米长的泸定铁索桥上因人多“板荡”,半途竟体力不支,并为眼下惊涛骇浪摇撼眩晕,幸被桥上志愿者扶入桥头,方脱离险境。可想而知,当年红军于枪林弹雨中飞夺抽去桥板并已始燃烧的泸定桥的英勇卓绝。
我虽过桥不及他人自如,但我对泸定桥的历史作用与功绩特别留意,可能这方面要胜过许多游客。泸定桥东岸桥头广场近陈列一座清康熙皇帝御制石碑(整高约近6米,整宽约近4米),古色古香,显然是重要文物,地方相当重视,以铁槛围栏,游客难于逼近,而碑文呈细文小楷繁体字,早有风化,难于辨识。
幸好而今摄影方便,我老伴以高像素手机尽量伸臂进入铁槛拍摄,归来我细加放大阅读,得知当年(18世纪伊始)泸定桥建桥详细经过,而泸定桥与岳飞第二十世孙(岳霖第十九世孙)岳升龙有直接关系,此前则多不为人所知。我询及几位岳氏后裔,均表不详闻。而研究清史尤其是清三代名将岳钟琪(升龙子)的前辈专家周远廉先生近年谢世,我也无法分享并请教,不胜憾然。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有关泸定桥的介绍甚多,但康熙御制碑文内容,未有直接呈现,即有引文,或不全文,或有讹错。我今不惮繁琐,特据照片将康熙“御制文”内容一一标点钞录,在文后略作诠释。以飨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几位与我常相要好的岳王后裔巴蜀新秀,他们秉承“尽忠报国”,得此古文证明,应会感到家族“有荣与焉”——
御制泸定桥碑记
蜀自成都行七百余里,至建昌道属之化林营。化林所隶曰沈村,曰烹坝,曰子牛,皆泸河旧渡口,而入打箭炉所经之道也。(考水经)注泸水源出曲罗,而未明指何地。按图志,大渡河水即泸水也!大渡河源出吐番,汇番境诸水至鱼通河而合流入内地,则从来远矣。打箭炉未详所始,蜀人传汉诸葛武乡侯亮铸军器于此故名。
元设长河西宣慰等司,明因之。允藏番入贡及市茶,皆取道焉。自明末蜀被寇乱,番人窃踞西炉,迄至本朝,犹阻声教。顷者黠番肆虐,戕害我明正土官,侵逼河东地,罪不容逭。康熙三十九年冬,遣发师旅,三路徂征,四十年春,师入克之。土壤千里,悉隶版图,锅庄木鸦万二千余户,接踵归附。而西炉之道遂通。然入炉必经泸水,而渡泸向无桥梁。巡抚能泰奏言:泸河三渡口,高崖夹峙,一水中流,雷犇矢激,不可施舟楫,行人援索悬渡,险莫甚焉!兹偕提臣岳升龙相度形势,距化林营八十余里山趾坦平地,名安乐,拟即其处仿铁索桥规制建桥,以便行旅。朕嘉其意,(诏从所请。)于是鸠工构造,桥东西长三十一丈一尺,宽九尺,施索九条,索之长,视桥身余八丈而赢,覆板木于上,而又翼以扶栏,镇以梁柱,镕铁以庀事。
桥成,凡使命之往来,邮传之络绎,军民商贾之车徒负载,咸得安驱疾驰,而不致病於跋涉。绘图来上,深惬朕怀。爰赐桥名曰泸定,在事著劳诸臣,并优诏奖叙,仍申命设兵戍守,夫事无小大,期于利民。功无难易,贵于经久。然即肇逮兹,去危即安。继自今岁时(加)缮修,协力维护,皆官斯土者责也!尚永保勿坏,以为斯民贻无穷之利。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