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二月初三日
由于碑体有风化,个别字已完全模糊遁形,仅从照片无法辨认,写作此文参考了夏芸《<御制泸定桥碑记>补充解析》一文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6期),但有个别字仍旧存疑,有明显的笔误,我于此间校正。本来想将古文白话迻译,但碑文内容断句后感觉意思明白浅畅,似无必要。读者可据碑文照片,自己审核。就基本内容来说,已经一目了然。我的抄录断句,也未必全妥,仅供参考。康熙不仅御制碑文,不惮烦琐,其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他还题写了“泸定桥”以及桥西“观音阁”(原名噶达庙),至今悬挂陈设,是国家级重要保护文物,于此也可见清朝尤其是清三代对安边安民国家统一的重视程度。
查能泰吉林满族人,任四川巡抚(1704—1709)凡五年,后以贪赃罪事发得罪(详见《清史稿》:“原任巡抚能泰,身为巡抚,属官私派,不行觉察,又身受赃银。应照律拟绞监候。秋后处决。从之。”转见川康边网文《四川大老虎能泰》)。而岳飞第20世孙岳升龙,善始善终,平抚西南西北边疆功勋卓著,康熙三十五年升任四川提督,即与能泰任巡抚期间共治川事。能泰有没有到过边远的泸定,大成问题。岳升龙受命“遣发师旅”,川边领兵治疆熟晓地理则是毫无疑问的。康熙“朕嘉其意” ,所谓“兹偕提臣(按即提督)岳升龙相度形势”,“相度形势”即做实地勘查的工作,八成即岳升龙在川亲自所为,只不过能泰是巡抚又是满人,人品又欠佳,由他冒功领衔上奏而已。
关于定名“泸定桥”,而不是“沫定桥”,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能泰“自以为是”,上奏把沫水当成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泸水;二种认为大渡河(古称沫水)在泸定上下一段即称泸水(与打箭炉的“炉”谐音)。我倾向第二种,因为在大渡河沿岸,都有三国诸葛亮的古迹传说,至今还有七擒孟获的旅游景点。如果说能泰其人昏庸不查,岳升龙率军于川西南边疆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断不会搞错,如果妄奏地名在古代那可是“欺君之罪”呢。其实汉史三国遥远,诸葛亮行迹,也难以武断。我自幼长于三国古战场姜维城下,威州古城亦有岳氏后裔传奇,这当另文述及。
清朝岳飞后裔祖孙三代岳镇邦、岳升龙、岳钟琪,都骁勇善战,功高盖世,尤其岳钟琪,经历坎坷曲折,堪为康雍乾三朝栋梁。
康熙御制泸定桥碑文,风雨矗立三百年,证实了岳飞后裔“尽忠报国”的史迹。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夺取泸定桥,从雅安石棉安顺场昼夜兼程240里路冲破敌人层层封锁神勇到达,由观音阁架设机枪掩护,24名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红军主力遂得以顺利通过,从而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将红军消灭于大渡河以南、制造第二个石达开悲剧的梦想。
换句话说,18世纪岳飞后裔岳升龙监造的泸定桥,在红军北上抗日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伟大革命领袖、将领以及众多英雄的红军战士,都曾通过泸定桥,留下光辉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