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说法:元朝不止一座都城,除了位于燕山以南的都城——大都外,在燕山以北还有一座上都。

元上都遗址博物馆
元上都遗址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处在北京正北略偏西一点的位置。若将北京中轴线向北延长270公里,则基本能与元上都连成一线(实际上仍有一定的误差,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差了5公里多)。

中轴线为“两都连线”这种说法,也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支持者认为这个误差,是因为当时测量方法的局限而产生的。

元上都遗址
第三种说法:元大都的中轴线本来就是指向正南正北的,但在实际施工时遇到了问题。
按照这种说法,元大都原本设计的中轴线,轴心为积水潭的最东端一点。在修建城墙的时候,东侧城墙位置上遇有低洼地带,必须向西收缩一点,这样中轴线也整体向西移了一段位置。
就这么稍微一移动,中轴线的中段部分竟然处在了积水潭的水面之上,水面又怎么能搭建起建筑来呢?于是施工者采取了让中轴线南段不变,北段西移的权宜之计,南北两段发生错位,这就造成了今天中轴线偏斜的现状。
按照这种说法,由于东城墙外的低洼地形,导致城墙向西缩进,进而导致城内出现了南北两段错位的中轴

对称的秩序与艺术
元朝统治结束后,北京这座连通中原、东北与蒙古高原,又有燕山之险的古都,仍然是明清两朝建都的首要选择。
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之上营建了新的京城,清代京师则基本保留了明代都城原貌,并进行了扩建。经过历代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北京中轴线上,由43座古建筑组成的宏伟的大建筑群。

明清北京城的内城和外城
秩序与规则,既是北京的设计特点,也是建城思路。而中轴线,就是这种特点和思路的集中体现,北京城的宫殿、庙宇和城墙,都均匀排布、分布于中轴线的两边。

北京轮廓清晰可见
梁思成对于北京中轴线的定义是: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