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本来是佛教徒在不适合修建大型场所的地方,搭建得比较简陋的圆顶茅草屋。“庵”后来专指女性佛教徒的礼佛场所,是“寺”脱离官方机构后的事情了。


民间文学和传统评书艺术中,相国寺和水月庵可能是传播度最广的两个礼佛场所了……
“庙”为什么在民间成为了“寺”的同义词
前文说道,“庙”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的地方。被供奉和祭祀的对象,最初是各家各户的先祖。
在所有的“庙”里,太庙的等级无疑是最高的。太庙里供奉的是当朝皇帝的历代祖先,是皇帝的家庙。在民间,老百姓供奉祭祀的地方,虽然不敢叫“太庙”,但是性质是相同的,是平常人的家庙。

后来,随着老百姓的渴求和欲望不断增加,供奉和祭祀的对象也从祖先拓展到能够给百姓带来健康、平安、好运的神灵。“庙”的含义也开始逐渐延伸,于是就有了遍布各处的龙王庙、土地庙、城隍庙……
接着,各种历史人物,英雄楷模在民间神化,也开始享受民间香火。所以,我们周边又出现了大批三义庙,关公庙,岳飞庙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段时期,统治者认为老百姓把各家祭祀场所也称作“庙”,把祖先和神明划上等号是不敬之举。只有皇帝的祖先才有资格和神明平起平坐,普通老百姓是不行的。
统治者在制度上开始了去庙运动,要求除皇帝以外,普通人的祭祀场所不能再称为“庙”。于是,家庙就改成了家祠,“庙”在制度上成为了神明的专用字。

佛教传入中囯后,佛祖、菩萨、罗汉等词汇进入了中国的寻常百姓家。中国人本着什么都可以信的传统,把他们统统划入了神明序列,把佛教徒的礼佛场所也叫做“庙”。“寺”和“庙”混用的情况就此出现。
至于是什么时候开始混用的,已经无法追溯了。
结语
所以,你看,如果严格区分的话,“寺”里供奉的是佛,菩萨等佛教神灵;“庙”里供奉的是祖先,民间神,英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不过,民间自有民间的章法,千百年流传下来,寺庙寺庙的叫着,已经形成了非常固定的搭配用法,很难改变,也没必要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