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王启宏也是在河北爬长城时,便对它“一眼万年”。2009年7月的一个周末,王启宏陪家人在河北承德爬长城。“我们去的头天晚上,山里下了大雨,所以爬的时候就赶上了云海,那个画面实在是太美了,当地人都说,这个景象一年到头也赶不上几次,所以印象很深刻。”
41岁的王启宏供职于北京的一家国企。在遇到长城之前,摄影是他的业余爱好,主要拍摄人像,但在河北邂逅长城后,便对拍摄风光照片有了兴趣。泛泛拍摄一段时间后,总没有满意的作品,在摄影圈朋友的点播下,他从2018年起开始聚焦长城。“长期专注地拍摄一个目标,才更有可能拍出好作品,因为反复的试错后,人对拍摄目标会比较了解”。
王启宏也因为专注于拍摄长城而“出圈”。今年年初,他拍摄的8组长城画面,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作为24节气背景画面,向全世界展示。

王启宏拍摄的八达岭长城,作为24节气的“大雪”的象征展示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受访者供图
他的作品中,第一个被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选中的,是八达岭长城的一段航拍,拍摄于去年3月,它是二十四节气“大雪”的象征。“张导说,这段视频在色调上有一种‘水墨长城’的意境,长城的脉络走向恰似盘旋的巨龙,且入画的城楼很完整,非常适合在冬奥会上展示给全世界的观众看。”
51岁的于文江拍摄长城已近20年了,对他来说,能在爬山时候遇到古长城,是一种“馈赠”。爬山除了锻炼身体,目之所及均是自然风光,但有了长城,“那个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在残墙旧砖中能感受到历史”。
于文江出生于山东青岛,从小在山里长大,对于山有很深的感情,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依山傍海的秦皇岛。秦皇岛不仅有十分罕见的远古地质运动遗迹柳江盆地,还有“天下第一关”美誉的山海关,明朝中后期修筑的部分长城睡卧此地。
于文江爱上了拍摄长城。“长城太特殊了,它跟自然风光不一样,后者美则美矣,没有故事,而古朴沧桑的长城就像一个巨大的谜题,拍摄的人忍不住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探究。”
险境出奇景

80后摄影师王启宏。受访者供图
一个好的镜头背后,往往是漫长的等待和执着的坚守,这些热爱拍长城的人,也深谙此理。
对王启宏来说,拍摄长城的成本远比人像高。他只能在周末或法定节假日去拍摄;长城北京段位于郊区,每次往返数百公里,基本上一拍就是一个周末,在安全性上,长城依山而建,自然环境也要复杂得多。
这些“困难”没能阻挡王启宏的拍摄脚步,多年的拍摄经验,让他摸索出一套监测天气变化、野外风险防护的经验,对云山雾海的出没规律也有了几分心得。为了等待一个日出、一片云海或者一场雨雪,夜宿长城已经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但只要能拍到自己满意的画面,不管环境多艰苦,他也觉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