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东拍摄的《大国战号》。受访者供图
“王定国、梁思成的弟子罗哲文等老前辈,在没有任何经费的情况下,自发地做起了保护长城的工作,经历了现在人们很难想象的艰难。”摄制归来后,杨东便打算,将来要做一些与长城有关的人物摄影,类似守护长城的人这类主题,在他看来,有故事的长城,更加隽永。
早在十年前,已经拍摄多年“四季长城”的于文江就感到,重复拍摄自然风光会“审美疲劳”。“实际上随着拍摄的深入,对长城了解的深入,你会更想了解与长城有关的故事、长城所象征的精神,以及与之有羁绊的人”。

于文江以“漫漶”为主题拍摄的长城。受访者供图
自2012年起,于文江开始观察和思考他所感知的长城,与长城“对话”。2014年的一次拍长城路上,于文江在长城城墙上看到一块石碑,裸露在外的碑文经过数百年的风化已经难以辨识,同行的一位老先生告诉他,这是“漫漶”,意为磨损风蚀等造成的模糊不清的文字。
“那一刻一个主题立即映入我的脑海,从某种概念上,整个长城也已经漫漶了。”于文江说,在他看来,经过数百年地质运动和风吹雨打,以及植被肆意生长带来的破坏,现在的长城已经不是明朝的那个长城,只是位置和样貌的轮廓还在,类似石碑上的文字,是一种更加宏大的漫漶。
自2015年起,于文江就有意识地围绕“漫漶”进行拍摄。具体呈现上,他用上亿像素的图片来呈现长城上的细节,通过一些残缺的、被风化的敌楼、砖石等细节,来展现当下古长城真实的样貌。

于文江以“熄烽”为主题拍摄的长城。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灵感”会不时地迸发。2017年春季的一天傍晚,于文江在长城静坐,待到日落后,看到山脚下的村落此起彼伏地亮起了灯,而自己身旁的城墙却乌黑一片,一个新的拍摄主题萌生了——“熄烽”,烽火灭了,灯火亮了。
“我想在古代,景象应该是相反的,山脚下没什么灯火,城墙上应该灯火通明。长城看起来是一个战争的产物,实际上是和平的起点,正是有了敌楼灯火的熄灭,才有了山脚下百姓烟火的萌生。”
具体呈现上,他用连续的拍摄,把一段时间出现的山脚下的灯光景象放到一张图片上,以此来对比没有光亮的“夜长城”,以展示他所感受到的长城,好像一个超然物外的高人,在悄无声息中见证着数百年的人世变迁。
这两年,于文江又在拍摄长城中感悟到“生息”,他也计划以此为主题拍摄一些和长城有关的人,比如研究长城的学者,拍摄长城的摄影爱好者,以及山脚下那些“长城的后裔”。
“我想表达的是,长城不是一个‘死’建筑,它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现在仍然活力四射。”于文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