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提及建寺年代,称:独乐寺虽为蓟县名刹,而寺史则殊渺茫,其缘始无可考。与蓟人谈,咸以寺之古远相告;而耆老缙绅,则或谓屋脊小亭内碑文有“贞观十年建”字样,或谓为“尉迟敬德监修”数字,或将二说合而为一,谓为“贞观十年尉迟敬德监修”者,不一而足。即使此二者俱属事实,亦只为寺创建之时,或其历史中之一段。至于今日尚存之观音阁及山门,则绝非唐构也。
朱彝尊《日下旧闻》中引《盘山志》称:“独乐寺不知创自何代,至辽时重修。”据研究发现,独乐寺可能始建于隋唐时期,而后在辽代统和二年重新修建后经过明清时期的多次修葺,并在清乾隆时期增建了行宫等建筑物。


寺内的泥塑 镌刻着时光的印记
目前也有专家根据独乐寺旁附属白塔判断建寺年代可追溯到北朝以后唐以前,甚至有人用上碳十四法,靠测算观音阁暗层旧木料年代,拼凑建寺年代的下限是隋至唐初。
至于独乐寺具体建寺的年代,仍然还是个谜。
谜题三:匾额到底是谁写的
独乐寺有四块知名匾额,分别是“独乐寺”“观音之阁”“普门香界”和“具足圆成”。后两个皆有御印,证明是乾隆和咸丰写的,咸丰手书还被梁思成调侃一番,认为“‘具足’是佛家语,‘圆成’不是佛家语,应为圆通,是咸丰弄错了。”
而“独乐寺”和“观音之阁”匾额,就只有传说了。

“独乐寺”匾悬挂于山门前檐正中,两柱头斗拱之间的阑额上方。匾心横向镌刻“独乐寺”三个楷书大字,字径约50厘米,方严浑阔,笔力雄奇博大;丰伟而不板滞,强健而不笨拙。相传是明严嵩的手笔。

“观音之阁”匾悬挂于观音阁上层前檐正中,属于宋代《营造法式》中“华带牌”的样式。牌带、牌首、牌舌构成的边框呈翻卷的波浪纹状,牌心镌刻楷书“观音之阁”四字,字径约1米,内底阁“字下方有”太白“两个小字。匾额上字体笔法遒劲,颇有唐风。作者尚未明确,世人却因“太白”附会到李白身上,甚至演绎出52岁李白北游幽州醉酒飞笔补之点的民间故事。
至于到底是谁写的,一时也难有论断。
02
明明可以靠颜值
却偏偏要拼实力
以上的三个谜题,即使是福尔摩斯来了,恐怕也一个都猜不出来吧!不过在唐代为官的狄仁杰或许真有可能知道。不管他知不知道,唐王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应该是知道的。传说中李世民为还愿,于贞观十年下诏营建独乐寺,十倍泥塑金身重塑观音像。而独乐寺的监修之职责无旁贷地给了尉迟恭,虽然传说和现实未必重合,不过有一点可以推定,就是独乐寺尊贵的皇家身份。

独乐寺 观音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