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成不变的用户需求,线上产品是如此,线下产品亦是如此。作者从一家5A景区的商业模式出发,探讨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从而实现二次增长,一起来看看。
本文要点:
- 商业模式的框架性思考
-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拆解
- 商业模式变迁的切入点
一、案例:哈尔滨市太阳岛景区的商业模式变迁
近日,因机缘巧合第3次游玩了一家5A景区-哈尔滨太阳岛,发现其较之前发生了结构性的商业模式变迁,从而让其焕发了第二春。
从游客视角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 景区附近堵车严重,停车场爆满,3公里以内的路边都停满了车;
- 景区内的观光车,每个站点都排队严重;
- 景区内出现了众多的亲子野餐露营的帐篷;
- 往日无光的小熊游乐场,购票窗口也排起了长队;
- 游人组成也由旅游团代表为主的中老年游客,转变成了以亲子家庭游为主;
- 新增了一个收费不低且单独收费的寒地动物园(游游景区里的套娃?)
可以说从交通、人流、人员构成、游玩项目、营收方式等,与此前对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结果上来说,算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基于对商业的好奇,我尝试拆解了其变化前后的商业模式,并试图窥探一二,其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
我们先看它之前主要的商业模式是怎么样的?
首先,价值主张。其本身定位是【5A级自然观光旅游景区】,主打的是比邻松花江畔的湿地自然风光;
其次,目标用户。以外地到哈旅游游客为主,尤其面向家庭和中老年团体。
第三,收入模式。门票收入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收入(每年游玩人次至少1000万,30元/人的话,单纯门票收入就是3个亿)。
第四,成本结构。则相对来说算是轻模式运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少量的游乐设施、小动物饲养(核心是松鼠跟梅花鹿)费。
如果一切安好,十年如一日,正常运营也能有一份不错的收成,但在一个VUCA(即混沌、不确定、复杂)时代,总会出现“黑天鹅”事件(指不可预料且发生概率低,但一旦发生影响巨大的事件)。
疫情来了。
从2019年至今,哈尔滨就作为一个“好哥们”,参与并陪同了周边众多兄弟城市(包括但不限于吉林、黑河、巴彦、牡丹江等)的疫情局。时而解封,时而开放,让每个明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去年可能有大半年处于疫情期,所有线下活动变成了“家里蹲”。
自此以外地游客为主的“外循环”模式,被疫情这只“小天鹅”无情击穿,怎么办?
由“外循环”模式转变为加强“内循环”,最大化挖掘哈尔滨本地人的商业价值。
于是,其商业模式变演变成了这样:
特别说明:图中红色文字是关键变化
首先,目标群体。由外地游客转变为哈尔滨本地人(且聚焦年轻家庭)为主;
其次,价值主张。目标群体的变化,决定了价值主张必须改变(总不能让哈尔滨本地人,反复去一个自然景观的观赏地吧?),由5A级自然风光的观光旅游,变成以吃、喝、玩、乐、赏”五位一体“的亲子游,并合理利用5A级的自然风光,再搭上”露营“这个营销快车。
第三。盈利模式。目标用户与价值主张的结构性变化,对应的盈利模式、产品组合(或叫卖点)等也随需而变。最大的变化就是门票,从原先的 30元/人变成免费,等同于直接放弃了原先每年稳定的3亿的营收,由预付费模式彻底转变成体验式的增值服务模式。
第四。产品组合。对应也进行了四个重大变化:
- 【新增】一个”套娃式“(即指二次收费)收费的寒地动物园,49元/人,家庭联票2大1小12;
- 【新增】结合城市的交通规划,新增地铁直达景区的交通方式,让出行更便捷;
- 【升级】全面升级笨熊游乐场,增加更多适合孩子游玩的项目;
- 【调价】园区内的增值服务点(园内交通、喂养动物、游乐场、餐饮等),进行全面价格升级(如20元/人的光观车,升级至25元/人 )。
从游客视角看,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变化后,貌似只是不要门票了、人多了、车多了、涨价了、有了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