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常说,不要以貌取人,但面相这玩意,还是有点道理的。面相,无关美丑,它是一种感觉。你是满脸戾气,让人不禁皱眉头,还是温文尔雅,让人如沐春风,一眼就能看出来,靠近就能感觉到,它是一种气场。
见的人多了,第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人好不好打交道,是精明刻薄,还是憨厚善良。面相舒服,看着顺眼的人,才值得深交;面相不好,跟他待一会就浑身不舒服,全是负能量的人,应该早点远离。
读书,任何书能成为经典,肯定有其独到之处。不要听别人的,内心不带任何杂念去读书,会学到更多。看别人说一句不好,哪怕去读了,也是带着偏见,学到的东西肯定不多。读书一般是先全盘接受理解,第二遍再批判性阅读。
没有哪几本书读完就可以改变命运,否则这世界上就不存在普通人了。真正有用的,是多读多思考,量变产生质变。实践中出真知。看书学到的只是主观,在实践中去检验磨合,才能知道哪些是真理,哪些是伪认知。
相由心生,30岁之前可能不明显,年纪越大,社会上摸爬滚打,面相的差异就出来了。就像修行,面相是靠自己修出来的。比如,有人成天抱怨加班,抱怨房价高,抱怨跨阶层难,抱怨男人不靠谱,抱怨女人拜金,不一而足。沉浸于负能量中,时间一长,整个人的气场就变了,面相也会跟着改变。怎么办?
读书,有深度的书,一般都要“啃”,不像畅销书那样。所以才说送给有缘人,有些书第一遍是读不懂的,现在种下一个缘,也许几年后,某个机会,再拿起来读,一下子就读懂了。当然,也可能放下后,一辈子也不会再读了。
为什么读书教育这么多年,人性还是很难改变?原因就在于,人性是基因本能,而教育是后天的。人的伟大,在于能用书本把知识传递下去,比如我们读《道德经》,就是获得了老子的智慧。而别的动物只能靠基因来遗传本能,要经过几万年才会有一点改变。人类要变优秀,只需要读书,向优秀的人学习就行了;而动物想变优秀,比如更健硕,就只能找优秀的动物交配,以期盼下一代变得更优秀。
任何时候,大多数人,总是会选择顺应人性的路。相反,若你能控制人性,走一条反人性的成长之路,就容易在竞争中胜出。比如,别人不锻炼,你锻炼;别人不学习,你学习;别人关心八卦娱乐,你读书;别人说空话大话,你知行合一;别人看重短期利益,你思考规划长远......最深的护城河,最高的门槛是,怕告诉你怎么做,你也做不到。没有秘籍,一切都是公开的。
荀子在《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人类历史太长了,思考者太多,你面临的困惑和迷茫,古人也遇到过。可能你思考半天,自以为独出机杼的思路,都是前人已经思考和辩论过的。
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世上大多数人的问题是读得太少想得太多。与其绞尽脑汁的想,不如多读书。
书有三种:第一种是宣泄情绪,迎合读者人性的,读起来很爽,但不增长太多实用的知识。比如心灵鸡汤和网络爽文。
第二种是专业书籍,外行读起来辛苦,但对业内人士来说,这些都是常识。对这种书,我不会纠结于细节,大体明白就行了。比如物理,我不是专家,能看懂科普,不被一些民科带偏就行;但投资是我的专业,就不能浅尝辄止,所有的细节都要弄懂。
最有价值的是第三种书,它揭示了某些规律或思维模型,但与主流的常识相悖,甚至你告诉别人,别人也很难理解和接受。而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些规律并运用实践,就是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了。第三种书太少,若遇到几本,并有缘能读进去,足矣。
读的越多,应该越宽容。举个例子,读的多了,你应该能够更清晰的理解一个人为什么打游戏,或者反过来为什么放弃打游戏而选择看书。在此基础上,尊重每个人不同的选择,走好自己的路就对了。这里并没有低级和高级趣味之分。理解人性,接受人性。
读书多了,跟很多人聊不到一块去,更喜欢跟书中的伟人交流思想,这很正常。可能在外界看来,这人有点孤僻和不合群。但是,读书越多的人,应该是越宽容的。当你明白人性后,你会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沉迷于游戏,或者选择某种生活。理解产生尊重,没有高级与低级之分,走好自己的路就行了。生活中,那些偏执的,喜欢干涉别人选择的,认为跟自己不一样就十恶不赦的人,往往都是不怎么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