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0 日,航拍铜鼓县大塅镇天柱峰景区。境内青山绿水、丹霞红岩、群峰耸立,森林覆盖率高达95%。摄影丨江西日报记者洪子波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记者洪怀峰)青山,碧水,轻烟,人家。初秋时节,走进铜鼓县,目之所及,处处山峦叠翠,生机盎然。
大山深处的永宁镇兴源村,林木繁茂,云锁雾绕。“山美,水甜,空气好。”来自广东的游客杨菲一家四口,在村里看山,望水,觅乡愁。
村民潘昌荣发现,游客络绎不绝,昔日冷清的村子,近年来烟火气渐浓。搬出的村民纷纷“归巢”,他们拿青山绿水做文章,建民宿、办农庄等。
世代靠山吃山的潘昌荣发现,不砍树,也能致富,在村里务工,加上房租、土地流转等进账,一年纯收入有6万余元。
时光回溯,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指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一个定向领航的难忘时刻,一句心怀家国的殷殷嘱托,成为铜鼓县干部群众践行“两山”理念的坚定决心和铿锵行动。兴源村从卖木头到卖风景,村民吃上“生态饭”,正是来自绿水青山间的“铜鼓”回响。

8月31日,无人机航拍的昌铜高速铜鼓段。气势如虹的高速公路宛如腾飞的巨龙穿越青山之间。摄影丨江西日报记者洪子波
铁心护绿,系统治理不断子孙路
每天清晨或傍晚,铜鼓县永宁镇的居民谢淼良,都会与左邻右舍相约,来到家门口定江河边的游步道散步。一路上绿树相伴,沿途还有干净漂亮的厕所、设施齐全的滨河休闲广场等。
“以前两岸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生活垃圾也倒在河里,水体又黑又臭,气味令人作呕。”谢淼良目睹了定江河的变化。这是铜鼓县多年来,铁心护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取得成效的生动体现。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是典型的山区县,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余座,林地面积200多万亩,分布在全县91个村。我省五大河流之一修河的源头也在铜鼓县境内。
在党的十八大之前,铜鼓县曾存在林木砍伐严重、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简单、河道非法采砂屡禁不止等问题。
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为了修复生态,铜鼓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近百家小、散、乱竹木加工厂,婉拒了36个不环保的亿元项目,同时恪守“生态、耕地、水资源”三条红线,2009年开始,铜鼓县县、乡两级政府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封山育林,“十一五”开始,封山育林从引导变“铁律”。全面推行林长制和河长制,在这一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县区划成306个森林资源管护网格,聘请460名护林员,实现对辖区内山头、地块全覆盖。
“巡山的时候见到猴子、野鸡、麂子等野生动物并不稀奇。”说起生态环境的好转,护林员魏复其满脸的自豪。仅去年铜鼓全县完成人工造林4622余亩,造林合格率100%,年度新增封山育林1万亩,修复退化林2.49万亩。
治山更兼理水,铜鼓县为呵护修河,在全县实现县级、乡(镇、场)级、村级和水库河长制全覆盖。
除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铜鼓县创新生态修复司法保护机制,对于盗伐、滥伐林木等刑事犯罪案件,将被告人能否恢复生态环境作为变更强制措施及定罪量刑的重要考量因素,破解了“毁林者服刑、荒山依旧在”的难题,同时抓住“关键少数”,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保护离任审计,实行“一票否决”。
曾接受审计的永宁镇党委书记吴明兆坦言,这清晰传递了铜鼓县对待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导向,为官一任,切不可牺牲环境换政绩。
久久为功,铜鼓县的生态家底因此更厚实了,天更蓝天了,水更清了,大地更绿了。数据显示,去年铜鼓县国考、省考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88.04%,位列全省第一;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7万个/立方厘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铜鼓县因此被誉为“天然氧吧”。

铜鼓县永宁镇坪田村生态茶园。摄影丨江西日报记者洪子波
潜心转型,“两山”路径越走越宽
“我村1000余人,有山林4.8万余亩,山上禁砍树、禁挖矿、禁捕猎,河里禁挖砂、禁捕鱼,我们干啥、吃啥?”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高桥乡花山村村民胡祥生的疑问颇具代表性。这也是铜鼓县干部群众,必须要找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