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沿边,又不靠海,常住人口仅11.47万人,劳动力有限,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上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土面积占比57.97%。这对铜鼓县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越是困难,越要保持生态立县战略定力,招商引资,绝不能什么菜都往篮子里装!”县委书记李勇军语气坚定。
怎么办?探索与思考中,铜鼓县干部群众从“两山”理念中找到答案:“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铜鼓县干部群众豁然开朗。是呀,“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思路一变天地宽。于是,铜鼓县充分挖掘生态价值,强化“生态+”与“+生态”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培育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新业态,推进中药种植、加工、销售等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并运用信贷、担保、贴息、发展基金等方式进行金融扶持,派党员干部驻点为前来投资的客商“当保姆”,解决流转山林等难题,与省林科院、江西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北京同仁堂等科研院校和知名企业合作,以加强科技支撑。
福建客商温敏学就是众多奔着掘金林下经济而来的其中一员。“灵芝、羊肚菌、青钱柳等,对种养环境要求苛刻,我跑了全国很多地方,最后发现铜鼓县的生态环境可以匹配。”温敏学目前在铜鼓县流转了几万亩山林,在林木树干栽植铁皮石斛,林地则种植黄精、竹荪、灵芝、羊肚菌等,目前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
无独有偶,湖南客商周其亮先后三次走进铜鼓县,最终选定大塅镇,投资16亿元,创办了汤里文旅康养度假区。
“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6%,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10万多个,年平均气温16 。温泉72 ,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没有比这更适合发展康养的地方了。”周其亮说,做好“生态+”康养这篇大文章,在铜鼓县大有可为。
除了森林康养、林下经济风生水起,近年来,铜鼓县还充分发挥良好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去年,铜鼓县紧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笋(竹)精深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发力,发展富硒茶叶、中药材(黄精)、竹笋等主导产业,建成富硒示范基地9个,新增茶园种植面积875亩、中药材面积8400亩。特别是黄精产业,种植面积目前已达到5万亩,年产值超2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黄精之乡”。
今年1月至8月,铜鼓县新签约符合“生态立县”项目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41.82亿元。今年年初,铜鼓县还在全省率先落实碳汇项目开发,预计年均可实现收入4000万元。今年6月,投资20亿元,占地面积218亩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已经开工;今年9月,投资21亿元,占地249亩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三期已开工。
一个个项目签约落地,一个个项目开工建设,犹如一颗颗“金种子”在铜鼓县扎根生长。铜鼓县“两山”路径也由此越走越宽。

铜鼓县汤里森林温泉度假景区,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山水巧妙融为一体,让人仿佛置身画中。摄影丨江西日报记者洪子波
初心为民,“红绿融合”让乡亲们日子有奔头
铜鼓县不仅有“生态绿”,还有“老区红”。铜鼓县是秋收起义的源头之一,作为全国一类革命老区,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1.8万。
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铜鼓县近年来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忘初心,利用生态旅游涉及面宽、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特点,传承“老区红”,做活“生态绿”,开发“红绿相融”业态,赋能乡村振兴,让老百姓生活走上越来越有奔头的路子。截至目前,铜鼓县已成功创建公益村街、浒村新街等4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同时,结合秋收起义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一线一区”的实际,将县内多个乡镇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县已形成红色传承、长寿康养、民宿体验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路线。
受惠于此,高桥乡梁塅村迸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驻村第一书记方玉彪是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
“6月以来,我们村最多一天同时接待了15批次共900余名游客。”今年适逢秋收起义95周年,方玉彪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他充当义务讲解员,一边向游客讲解村里的红色历史,一边不忘向游客推荐梁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