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色谱分离法 由于挥发油组成成分相当复杂,一般先用分馏法、化学法做适当的分离后,再用色谱法分离。硅胶和氧化铝吸附柱色谱应用最广泛。试样一般溶于石油醚或已烷等极性小的溶剂,使其通过硅胶或氧化铝吸附柱,依次用石油醚、已烷、乙酸乙酯等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分段收集,结合薄层色谱鉴定而达到分离。如香叶醇和柠檬烯常常共存于许多植物的挥发油中,用氧化铝吸附柱色谱分离,由于柠檬烯极性小于香叶醇,可被石油醚先洗脱下来,然后用石油醚与甲醇混合液洗脱香叶醇,使两者得到分离。
五、含挥发油的实例
1、陈皮挥发油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我国南方各地均有出产。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功能。陈皮挥发油具有剌激性祛痰作用,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作用,对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陈皮含挥发油1.5%~2.0%,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柠檬烯(d-limonene),占70%以上。此外,还有β-榄香烯、α-金合欢烯、α-胡椒烯 (α- copaene)、乙酸芳樟酷(linalyl acetate)等70余种成分,所含成分随栽培品种不同和生长环境不同略有变化。陈皮中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如橙皮苷(hesperidin)和新橙皮苷(neohespridin)等。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陈皮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其组分:
2、莪术挥发油
莪术是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C. kwangsin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 和温郁金C.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的干燥根茎,后者习称“温莪术”,性温,味苦辛,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能。产于广西、四川、浙江、江西、广东、云南等地。
莪术含挥发油1%~2.5%,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具有一定的抗菌、抗肿瘤、抗腹泻、抗早孕等药理活性,油中含有多种单萜、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有莪术醇(姜黄环氧薁醇,curcumol)和莪术烯酮(蓬莪术烯酮,curzerenone)。 此外,还有莪术烯(蓬莪术烯,curzerene)、去氢莪术二酮(去氢姜黄二酮,dehydrocurdione)、吠喃二烯酮(蓬莪术环二烯酮,furanodienone)、莪术二酮(姜黄二酮,curdione)、β-榄香烯 (β-elem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α-蒎稀(α-pinene)、β-蒎烯(β-pinene)、樟脑(camphor)、龙脑(borneol)等成分。《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