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还有用破裂法刺破分泌组织,收集挥发油的。如有一种针剌法,它是用特制的碗状漏斗,口径约25 cm,碗内立有许多铜针,将已在水中浸软的植物材料(如柠檬果皮)在针上旋转,分泌组织被划破,油即沿针流到漏斗底部收集器中。
(5)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该法是一种新的提取分离技术,其萃取剂二氧化碳具有无毒、无味、不腐蚀、价格便宜、易于回收等优点,且临界温度(30.1 °C)接近于室温,临界压力(7.38kPa)处于中等压力,特别适用于对高沸点、挥发度低的热敏性物质的提取。用这种技术提取挥发油,具有防止氧化热解及提高品质等优点。例如,紫苏中特有香味成分紫苏醛,紫丁香花中具有的独特香味成分,均不稳定易受热分解,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易受到破坏,香味大减,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技术提取所得芳香挥发油气味和原料相同,明显优于其他方法。现此项技术在月见草、桂花、柠檬、薄荷、当归、姜黄等药材挥发油的提取应用上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分离
从植物中提取得到的挥发油是混合物,欲得到单一化学成分必须进一步分离。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冷冻法、分馏法、化学法和色谱法等。
(1)冷冻法 将挥发油置于0 °C以下,必要时可将温度降至-20 °C,继续放置。取出析出的结晶,再经重结晶可得纯品。例如,薄荷油冷至-10 °C,放置12h析出第一批粗脑,将油再放置在-20 °C冷冻24 h,又析出第二批粗脑,粗脑加热熔融,在0°C冷冻即得较纯的薄荷脑(薄荷醇)。此法优点是操作简单,但有时分离不完全,且大部分挥发油冷冻后仍不能析出结晶。
(2)分馏法 挥发油的组成成分由于类别不同,它们的沸点也有差别。挥发油的萜类成分中,碳架的碳原子一般相差5个,还有双键的数目、位置和含氧基团的不同,它们的沸点有一定差距,而且还有一定的规律性。碳数增多沸点升高;单萜中沸点随着双键的增多而升高,即三烯>二烯>一烯;含氧单萜的沸点随着官能团的极性增大而升高,即醚<酮<醛<醇<酸;但酯比相应的醇沸点高。
挥发油中的某些成分对热不稳定,分馏时宜减压进行,一般在35~70°C/1333.22Pa被蒸馏出来的是单萜烯类化合物;70~100°C/1333.22Pa被蒸馏出来的是单萜含氧化合物;80~110°C/ 1333.22 Pa被蒸馏出来的则是倍半萜烯及其含氧化合物。但所得各馏分中的组成成分常呈交叉情况。经过分馏所得的每一馏分仍可能是混合物,再进一步精馏或结合冷冻、重结晶、色谱等方法,可得到单一成分。
(3)化学分离法 根据挥发油中的各组成成分的结构或功能基的不同,用化学方法进行处理,使各成分达到分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