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水镇后坝河村民杜益国,就是个找巢能手。去年,他途经县城一家医院后面的树林,看见朱鹮进进出出。凭多年经验,杜益国钻进林子,抬头一看,竟有8个新筑的鸟巢!
“我赶忙掏出手机,拨给刘义,他也惊讶得不敢相信:怎么会这么多?不一会儿,就派人来查看。”这两年,杜益国发现了55个朱鹮新巢。
“发现的新巢多,正说明朱鹮种群在壮大。”刘义解释。
一路走来,朱鹮保护专业力量在不断加强。从“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到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正式成立;从升格为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再到设立省级朱鹮自然保护区,直至2005年升格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保护体系日渐完善。
此时的刘义、李昌明已年过五十,然而与30年前的小伙子一样,哥俩儿依旧是护鹮主力——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刘义担任人工繁育中心饲养部部长,李昌明则是保护科副科长。
“既用‘土法’,也讲科学,朱鹮数量低位徘徊的困境终被突破。”路宝忠感慨。
苦苦坚守,终获回报——迈入21世纪门槛时,朱鹮的野外种群、人工种群,数量双双破百。
放鹮记
“让更多朱鹮飞翔在它们祖辈生存过的地方”
清晨6点,洋县华阳镇的山谷里,透着凉意。“90后”饲养员张璐起个大早,开始整装巡山。
说是“山”,其实是个巨型护鸟笼——占地90亩。这里是朱鹮繁育野化种源基地,绿色大网里栖息着91只朱鹮。
“来,开饭了!”张璐打开笼门,提桶倒出泥鳅。朱鹮踱着步子,慢慢围拢过来。“这里是半野化驯养,为朱鹮的引种、放飞做好准备。”
这位“90后”姑娘的工作,看似稀松平常,但从种群保护的角度看,意义不小。进入新世纪后,朱鹮种群数量日渐扩大,异地保护、野化放归,逐步提上日程。
“洋县唯一的朱鹮种群,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者疫情,难逃灭顶之灾。”陕西省林业局教授级高工常秀云介绍,2002年3月,从洋县引种的60只朱鹮,成功跨越秦岭,被调至位于周至县楼观台的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异地保护,“在秦岭以北扩大人工饲养种群,迈出了关键一步。”
今年59岁的常秀云,跟朱鹮打了半辈子交道。1983年,她进入省林业局后,第一次出差,便是姚家沟。
“从野外来,到野外去。把人工种群放归自然,是拯救濒危物种的终极目标。”常秀云说,“放归是好事儿,但放哪里、怎么放,是门大学问。”
2007年5月,“朱鹮回家”首程起飞。在离洋县约100公里的陕西宁陕县,26只朱鹮放归野外。站在宁陕寨沟村,常秀云看着鸟儿飞进山林,“像嫁闺女一样,既欣慰又担心,百感交集。好在,它们后来经受住了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