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放归之后,常秀云又瞄上了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秦岭以北、黄河流域。由于跨度不小,有专家表示异议,“宁陕、洋县同在秦岭南麓,但铜川耀州跨山越河,鸟儿受不了咋办?”
常秀云却信心满满。2013年、2015年,耀州区沮河流域,先后迎来两批次62只朱鹮。如今,已诞下小朱鹮近百只。
“朱鹮栖息地正以洋县为中心向外辐射扩散。”在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看来,这一趋势可概括为“四个扩展”——
从洋县扩至秦岭:如今,在汉中、安康、商洛等市的多个县区,均有朱鹮活动,其栖息地覆盖陕西秦岭地区,以自然扩散、就地保护为主;
从长江流域扩至黄河流域:2013年以来,铜川、宝鸡、西安等地发现朱鹮踪迹,其栖息地跨过秦岭,以人为扩散、野化放归为主;
从陕西扩至全国:帮助河南、浙江等地人工繁育朱鹮300余只,以种源、技术输出为主;
从中国扩至日本、韩国:1985年朱鹮“华华”出借日本以来,向外输出种源14只,如今日本、韩国朱鹮种群已近千只,此项以合作交流为主。
“目前,陕西省内朱鹮数量有4100余只,中国境内4400余只,全球范围内5000余只。”党双忍介绍。
回望朱鹮种群的复壮之路,凭靠无数牧鹮人默默坚守,也得益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力。
“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秦岭生态保护……一项项‘大动作’,滋养了朱鹮所需的湿地、森林两大生态系统。”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亚祖说,“留住绿水青山,哺育了朱鹮,也换回了金山银山。”
对此,洋县人很有发言权。曾经,为了呵护朱鹮,老百姓种地耕田,不再用化肥、农药,庄稼相应减产。然而,近40年坚守,洋县积累的“绿色存量”释放出“经济增量”:全县有机农产品认证达15大类81种,产值11亿元,品牌价值达70亿元。
当年,刘荫增说:“保护朱鹮,洋县会得到回报。”
如今,这已成了现实。新一代的牧鹮人又有新梦想——“让更多朱鹮飞翔在它们祖辈生存过的地方”。(记者 王乐文 孔祥武 高炳)
《人民日报》(2020年09月11日 第13版)
天巢花苑怎么养狗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朱鹮竞翔。 张跃明摄
1981年,“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在陕西洋县姚家沟设立。 资料图片
引子
远山、绿树、水田。前来觅食的朱鹮,掠过人的头顶,长喙、凤冠、红首、白羽。行走陕西洋县乡野,这样的场景不时可见。
时针拨回到197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受命寻找朱鹮,3年跋涉5万余公里,1981年5月,在洋县发现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