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一场拯救朱鹮的行动迅即开启。
呵护备至,7只朱鹮开枝散叶,如今已繁衍至5000余只。它们飞出洋县,飞越秦岭,飞向全国,飞到海外,种群濒临灭绝的命运得以逆转。
命运被改变的,不只朱鹮。
自从看到朱鹮的第一眼,刘荫增似乎与之有了约定。3年前,在北京生活80年后,他决定搬家。
“搬哪儿去?”孩子们一愣。刘荫增微微一笑,指向地图上秦岭南麓的洋县——他要到“朱鹮故乡”守望。
定居洋县,“秦巴小江南”暖湿温润的气候,刘荫增早已适应。洋县感念这位老人,授予他“荣誉市民”。他则为自己的微信昵称取名“鹮叟”。
说起朱鹮的前世今生,老人眼中有光,话里含情。在不疾不徐的讲述中,他很少谈及自己,讲得最多的,是国家对朱鹮保护的重视和投入,是洋县群众为保护朱鹮被改变的生活,是一代代牧鹮人不舍昼夜的坚守……
在朱鹮被重新发现的第四十个年头,我们走进秦岭南北,在朱鹮的蹁跹起舞中,聆听这曲人与自然的命运交响,记录生态文明史上的这一传奇。
寻鹮记
“跑遍大半个中国,3年的心血没白费,可把你们找到啦”
抵洋县县城,驱车30公里,直奔姚家沟。
“山上坡滑路险,咱下车,步行!”同行向导一声吆喝,带队在秦岭南麓的草木间,涉水穿林而行。山愈高,蝉愈鸣,一行人话愈少,只剩粗粗的喘气声。
5公里山路,爬了一个半小时。攀上姚家沟,一座“保护朱鹮纪念碑”映入眼帘,上书“这一风景秀美的小山村已成为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史上靓丽的闪光点”。
姚家沟因朱鹮而闪光:刘荫增率队苦苦寻觅3年,辗转十几个省份、260多个朱鹮历史分布点,行程5万多公里,终在这里发现7只野生朱鹮。
“1978年,我突然接到任务:走访全国,寻找朱鹮。没找到,要向国际鸟类学界如实说明中国朱鹮已绝迹;找到了,要研究下一步如何保护。”忆往昔,刘荫增感慨万千,“在这么大一个中国,找一种濒临灭绝的鸟,不是大海捞针吗?当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被列为“国际保护鸟”的朱鹮,又名朱鹭,有“东方宝石”之誉,历史上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日本等地。
刘荫增介绍,对栖息环境,朱鹮很挑剔,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要有高大茂密的树木,这是营巢的需要;要有水田、河湖,这是觅食的需要;与人比邻而居,但又环境僻静,这是避免天敌袭击的需要。
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朱鹮栖息环境遭到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60年代,俄罗斯远东地区朱鹮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