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武警广东总队组织特战排进行野外训练。图为特战队员在海边训练。田舍
阶段的变化
“我刚练了台词,上台才发现,舞台变了”
这几年,武警清远支队排长谭惠洲感觉像坐过山车。
2015年,作为一名优秀士兵,清远支队特勤排下士谭惠洲被送进了学校。
2年学习,1年实习。当他再次出现在老单位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教官邱爽告诉他,特勤排有了一个新名字:特种营。
“我刚练了台词,上台才发现,舞台变了。”坦洲成为特战排第一排长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他很快发现这是许多同志的共同感受。
一次,驻地召开联合反恐会议。会后,一个领导拉住他,低声问:“老实说,一旦有事,你能处理好吗?”尽管拍着胸脯,谭惠洲心里还是有点发虚。
这种感觉来自一次演练。演习地域山高林深,地形复杂。在搜查过程中,一名队员“大腿被击中,流血倒地”。旁边的一名队员见状,立即上前施救,也被“打伤”。第三个玩家上前,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山里回响很大,大家一时难以辨认枪声的来源。在周围战友的提醒下,谭惠洲把注意力从地上转移到空。在茂密的榕树叶中,他发现了一个拿着枪的身影。
有教训,也有收获。在评审会上,谭惠洲坦言:“带着伤痛,我们在发现自己的潜力。”
对于韩这个排爆者来说,这种“痛苦”甚至有点“触目惊心”——他喜欢看电影《冲击波2》,却没想到有一天会走上排爆这条路。
这是第一次由高校组织的真正的爆炸,目的只有一个:让包括韩在内的新生亲身感受爆炸冲击波。
在野外,桌子上有小炸药。当韩走在炸药前面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躲到了他的身边。
为了确保安全,韩和其他学员被要求双膝着地,双手抱头,在地上爬行。在炸药被引爆的一瞬间,韩感觉脑袋“轰”的一声,瞬间就空白了。冲击波像一记重拳击中了他的腹部。
对于韩,来说,这种感觉是作为一份文件所不能体会到的。过去领导批评他在统计报表和整理材料上粗心大意,指出“粗心是文件的大忌”,但他还是粗心。
第一次真正的爆炸之后,韩就像变了一个人——小心、专一、谨慎。他知道:面对各种电线,一把剪刀可能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从特勤排到特战排,武警广东总队很多人的军旅生涯正在被“重新定义”。
对于武警珠海支队支队长陈亮来说,这种变化让他的专业能力几乎“为零”。
陈亮是特勤排的新兵。五年兵,两年士官生,然后历任排长、副中队长、中队长……陈亮来支队侦察分队报到时已经33岁了。
在新增加的侦察分队中,陈亮负责协调、指导和规范特战分队的建设,统筹、规划和协调各特战部队的行动。在这些方面,对他来说,几乎是“一张白纸”。
起初,陈亮害怕在基层接电话。“我怕别人问专业问题,因为我不是很懂。”尤其是对于特战排的特通、搜爆等专业,他感觉“老虎吃天,无处可谈”。
“没有愚蠢的人,只有懒惰的人。”陈亮相信这一点。他主动申请各种新的专业培训,在“啃”课本中积累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陈亮的腰逐渐变硬。“我觉得我就是干这个的料。”
谈及转型的收获,陈亮想起了《当人类群星闪耀》中的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幸事,就是在充满创造力的壮年时期发现自己的使命。”
演练中,特战队员在树丛中搜索隐藏的“歹徒”。杨·
观念的改变
“以前坐绿皮火车,现在习惯坐复兴号”[S2/]
从特勤排到特战排,变化这个词背后意味着什么?
“训练强度加大,训练节奏加快,执行任务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武警中山支队侦察大队大队长涂建打了个比方。“如果把以前特勤排的工作节奏比作‘乘坐绿皮车’,那么现在特勤排的工作节奏更像是‘乘坐复兴号高铁’。”
从坐过“复兴号”到习惯坐过“复兴号”,这中间隔着一个观念的转变。很快,这群官兵就知道了转型的艰难。
凌晨2点,武警中山支队机动中队的灯还亮着。在办公室里,中队长张正在为计算机制定一份住院医师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