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勤排”,张冰习惯性地在屏幕上打出这三个字。又错了!应该是“特战排”。今天晚上,他已经第四次拨错了名字。
很多新名词总会提醒张冰“他现在在特战排”。为了拿出相关的培训计划,他每天都在恶补专业知识。即便如此,他仍然“不能马上转危为安”。
“观念有没有改变,要看有没有养成新的习惯。”当一等上士谭日华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作为武警清远支队特勤排的一名老兵,谭日华曾认为,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一切尽在掌握”。但很快,一场大楼反劫机战斗演练把他惊醒了。
作为突击组组长,谭日华带领队员迅速制服“歹徒”,解救“人质”。但指导组对这一动作的评价是“失败”——原因是队员面对坚固的房间门没有直接使用破碎锤;在每一层寻找的过程中,有些玩家的试衣撞到了墙上,发出了声响。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缺失源于官兵尚未养成特战习惯。”《切肤之痛》让谭日华开始重新审视“特战习惯”这几个字。
那是谭日华参加的第10次特战训练。训练的第一天,谭日华就注意到了不同——这次训练不仅仅是战术技能的训练,而是特战队员之间的配合训练。意识到这一点,谭日华知道自己在养成“特战习惯”上又迈进了一步。
“养成新习惯”成了特战排官兵必须经历的过程。
为了养成“快速反射击”的新习惯,武警湛江支队下士杨刘阳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克服“起床就下意识地看一眼枪”的旧习惯。
“快速反射”要求射手速度绝对快且相对准确,在不太瞄准的情况下,用步枪和手枪在最短时间内击中10个目标。杨柳阳变化很快,不仅10个目标全部实现,还创造了支队的最好成绩。很快,杨柳阳有了新的身份——快反射击课程教练。
杨刘洋说,这个成绩与武警部队的顶尖射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他有信心追上去。“因为以前坐‘绿皮火车’,现在习惯坐‘复兴号’。”他说。
特战队员赶往下一个射击区域。田舍
能力改变
“老茧应该长在手上和脚上,而不是长在头上”[/s2/]
如今,特战排的官兵早已习惯了成长所必需的磨炼。
周末是官兵和家人“网上聚会”的时间。下士石东勇犹豫着是否要和家人视频。
原来,石东勇的脸上有一个新的伤疤。以前,我母亲为他的伤疤痛哭。
说起这些伤疤,石东勇的脸上充满了自豪,仿佛它们是一些军功章。
来特战排之前,石冬勇是一名值班哨兵。虽然工作辛苦,但是展台里不刮风不下雨。
到了特战排后,他爬楼,搞爆破,练狙击...石东勇的激情被彻底点燃。
战术低姿匍匐,他很努力,即使手肘擦伤流血,他依然咬紧牙关,坚持完成所有战术动作。这是他的第一个伤疤。
山地战士训练时,一块锋利的岩石在他小腿上划了一道血口子,他简单处理后投入训练。这是石冬泳的第二个疤。
几天前,在训练中,当他从屋顶掉下来打破玻璃时,一块碎玻璃擦过了他的眼角。这是石冬泳最新的伤疤。
脸变黑了,手变粗糙了,人也变瘦了。“做一个真正的特战队员,你手上长了多少老人都是值得的。”去年底,石冬勇成为特战等级评定中最年轻的特战排三级队员。
“要成为一只狼,你必须习惯压力,突破极限。”中士徐阳至今还记得听到这句话时的情景。
那是魔鬼周的一次极限训练。好久没吃东西了,水壶里的水已经见底了...穿插在进攻中的超长抗饿训练,让徐洋“几近崩溃”。后来,徐洋在背包里意外发现了一小块“未清洗”的巧克力。
禁食是规矩,吃巧克力是违反规矩的。想到这,徐洋几次想把巧克力扔掉,但都留了下来。最终,他还是没有抵挡住巧克力的诱惑。趁别人不注意,他偷偷打开包装,塞进嘴里。
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参谋猫看到了。陈亮冲上前去,把巧克力打翻在地。
“不干了!”这话到了嘴边,又被猫活活吞了回去。我说的是这句话:“你是特战队员。要做狼,就得习惯沉重的压力,突破极限。”
最终,徐洋顺利到达终点。他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徐洋后来才知道,其他战友也在背包里放了巧克力,故意考验他们...
能力的改变,对于曾经的排长李世生来说,不仅发生在体能上,也发生在心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