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下旬开始,区体育局多名机关干部赶赴辖区居委会、隔离点增援。一个多月来,他们住在居委会或者区中心,总是在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的间隙“随便抓两口”,有的还没睡个好觉。
然而,面对这一切,他们从未退缩:作为住院医生,他们在被调离前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服务;作为父母,他们舍小求大,告别家庭;作为普陀体育人,他们总是用自己的亲身行动诠释着团队合作、拼搏向上的精神。......
“校长说,该我们上场了。”恒冰是区足球学校的教练。4月15日,赶去社区帮扶前夕,足校校长张翔的一句话,让他记忆尤深。"张校长说该我们上场了."
和大多数教练一样,恒冰是足球运动员出身。当张翔在赛场上常见的那句话在阔别近20年后再次响起,一时间所有恒兵运动员的斗志和使命感都被唤醒。
到了曹杨新村街道武宁区后,每当有核酸检测日,恒兵和社区志愿者往往天不亮就出发去医院,骑电动车运送医护人员进社区,然后协助居委会干部安排检测点和路线,通知居民,维护现场秩序。检测结束后,由医护人员送回医院,核酸采样试管送至指定地点。
恒冰和志愿者
这期间,搬运物资、分发抗原试剂、给独居老人分发饭菜等任务更像俄罗斯方块一样随意,在一叠叠的方块中只留下几个空隙。然而,即使是这些空的空隙,恒兵也不愿意错过,他与同事合作,处理多项任务穿插进行,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有一次,就在这样的节奏下,他和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连夜将800多个核酸采样试管的标签编码粘贴好,只为加快第二天核酸检测的工作效率。
2020年,恒兵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积极分子。他说,身边有太多的榜样,尤其是父亲,不断激励他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近,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我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已经70多岁了,但还是每天穿着‘大白’在社区做志愿者。我为什么不坚持?”
“虽然有困难,但都是暂时的”疫情爆发之初,在区运动管理中心工作的刘川申请到自己居住的社区做志愿者,但因当地条件限制,未能实现。所以,当刘川接到加固长寿路街道的指令时,他首先感到高兴的是自己能尽一份力。但很快,随着他意识到自己短时间内回不了家,一种新的担忧在他的脑海中滋生蔓延。
刘家有四口人。他的妻子和小女儿目前在妻子父母家,只有大女儿和他住在一起,大女儿上小学二年级。孩子还小。如果刘川要留在街上,谁来照顾女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
在与家属、老师、居委会沟通协调后,刘川决定将女儿交给父母照顾,自己安排增援。
刘川协助医务工作者。
来到街道后,繁忙的社区防疫工作让刘川无暇关注女儿的动态。但正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居民和那些总是很累却依然坚守的基层工作者,让他越来越坚信自己决定的正确性。“大家每天都在轮流。早上,他们总是在做核酸或抗原。下午他们在搬物资,配药,送快递。一眨眼就到了晚上,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只是到了晚上,当他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区中心时,刘传才觉得时间稍微慢了一些。他一一拨通妻子和父母的电话,询问他们的日常生活,叙述自己的生活。“虽然有困难,但都是暂时的。”他说,虽然晚上经常有意想不到的任务要出去,但是每天完成工作的时间都不一样。“但只要空下来,我就会联系他们。”
“我还好,最辛苦的是他们。”和刘川一样,许家印也在区体育管理中心工作。4月1日起,她到所居住的社区报到参加志愿服务,成为党员志愿服务小组组长,组织协调各项事务;接到增援石泉路街道的指令后,她告别“战友”,立即出发。在当地居民区党支部的领导下,她24小时驻守在居委会,负责代领药品的任务。
可能是因为之前的志愿者经历和之前的工作经历吧。在谈到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便时,许家印称自己“适应能力很强”。“我以前在社区工作,在游泳学校工作。那时候经常遇到需要带队比赛的情况。”她说,“居委会也给我准备了生活用品,我不觉得有什么不方便。"
当她来到加固后的居民区时,唯一让她感到惊讶的是当地居民对药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原来我住的小区每天只需要10多剂药,但我来的第一天,他们就告诉我有80多剂等着发。”面对调剂组成员长期的动态和人力不足,许家印和同伴们不断优化方案,提高效率。每天晚上,他们用一张表格整理出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配药需求,然后根据不同的药物安排第二天的“寻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