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市住建委全面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全力做好“四个服务”,北京新开工项目1.4万个。同时,全面深化“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先后推出“全方位网管”、分级分类审批、告知承诺试点等多项优化营商环境措施,简化要求70%。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促进复工复产,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稳定的建设和投资
稳步建设和投资,
助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北京新开工项目1.4万个,项目总规模约2.7亿平方米。
新开工项目中,房屋新开工项目3416个,与同期基本持平;装修项目9316个,同比增长160%;北京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升级和结构调整并重阶段。
北京市住建委坚持首都发展,认真履行首都责任,积极做好北京市重点中央建设项目、重大市政工程和重要民生工程的服务保障工作。牵头协调大兴国际机场、国家体育场、行政副中心、冬奥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环球影城、亚投行、各类保障性住房、城市轨道交通、共同沟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等多个重点项目,积极妥善解决建设单位在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确保各类项目顺利开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提升施工许可审批服务水平
1。率先实现“全程网管”,企业不用跑一次
2019年,北京市率先推出施工许可“一次网办全不跑”改革措施。建设单位网上申请,审批部门网上审批,限时办结,电子证照自行打印,无需提交纸质材料。真正实现了企业一次不跑,受到社会广泛好评。2019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学习借鉴的改革举措。
2。减少材料和时限,施工许可审批进入“快车道”[S2/]
五年来,施工许可审批要求从13项减少到仅4项,简化要求达到70%。公布的审批时限按工程项目不同等级分类,将原来法定的15天分别压缩为承诺的5个工作日、3个工作日、1个工作日和即时办结,大大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审批效率,促进了项目启动。
3。创新审批模式,探索施工准备制度
2018年,我市首次提出建设项目施工准备审批试点,将建设项目分为施工准备阶段和主体施工阶段两部分。我市符合条件的新建房屋建筑工程,可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对护土降深工程可提前进行招投标和施工准备工作。
2020年4月,为满足企业需求,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这一制度被正式写入《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第四十一条:“土方量较大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项目,项目单位取得项目设计方案审查意见,施工现场具备条件的,可以提前进行土方、护坡、降水等作业;但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最迟应当在主体工程施工前取得”。
据统计,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批准的施工准备函项目分别带动项目总投资218亿元、114亿元和1712亿元,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平均为建设单位节约有效工期3-6个月,节约财务成本2000-5000万元,为项目早日开工争取宝贵的施工时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支持两区建设,试点开展告知承诺制施工许可审批
2021年12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经开区管委会联合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施工许可审批实施方案》,决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核心区(60平方公里),建设单位可以自主选择以告知承诺制的形式申请办理施工许可手续。作为全国首个改革举措,此举进一步提高了经开区投资建设的便利性,加快了投资项目的落地。截至2022年6月,已有22个项目通过告知承诺制获得施工许可。
5。抗疫情,助复工,利企业解忧[/s2/]
疫情期间,为做好复工复产调度工作,印发了《关于加强疫情防控,做好协调建设项目复工调度工作的方案》(京建发〔2020〕20号)。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成立了本市建设工程安全有序复工市级工作专班,明确了施工现场防疫、劳务人员返京、建材供应、防疫物资收集、建筑垃圾消耗、费用调整等六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