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夏时节,晴空万里
怀柔科学城在建项目一片繁忙景象
今年以来
怀柔一手抓疫情防控
一手抓复工复产
科学设施集群初步形成
“聚人气、聚科研气”形成良好态势
“科学+城”框架体系加速构建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怀柔科学城昂首阔步
进入建设与运行并重的新阶段
去年落成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实现了科学家把地球装进实验室的设想,它能帮助人们更精准、全面地认识地球变化,预测地球的未来。作为我国研制成功的首个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首个在怀柔科学城落成启用的大科学装置,落成启用仅一年时间,已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们参加了国际上的一个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我们的数据已经提交到了这个平台,并且我们所做的数据已经被国际上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所引用。在国内方面,今年北京冬奥会,我们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了气象方面的保障服务,在大装置上进行模拟数据,为冬奥会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服务。”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工程师助理张贺说。
成绩取得的背后
离不开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潜心研究
大科学装置
正是科研人员实现原始创新的“利器”
目前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已经公开面向所有用户
征集2022年第一轮普通课题
未来将有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从这里产出
张贺说:“我们真正的验收是到今年年底,在这段时间,我们主要还是以打造装置的科学目标为主,在达到科学目标的基础上,希望做到早建成、早出成果。未来,我希望建成之后,逐步实现开放共享,把我们自己的一些模型和数据,能够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业务单位,利用大装置产出更多的成果。”
与此同时
落户怀柔科学城的科研院所也成果频出
今年1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发布了由所长、首席科学家王中林院士领衔研发的2项重磅科研成果。一项是对经典物理理论麦克斯韦方程组进行了修正拓展,引入速度项提出了更完善的“计算公式”;另一项是在现有三大类催化剂之外,提出了接触电致催化这一全新催化机制,或将在碳中和、污水处理、医药合成等多领域应用。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是首个整建制迁入怀柔科学城的研究机构
自2020年10月迁入至今
科研人员安居乐业
广大学生潜心学习
科学的种子
在这片沃土播耕、发芽、结果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 胡卫国说:“这里有非常好的科研条件,有十万平的科研建筑,有2.6亿的科研设备,全所600余人的科研团队在这里开展科学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微纳能源、自驱动系统、新型高压电源,特别是海洋蓝色能源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未来,我们会潜心科研,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
怀柔科学城“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科学设施,今年三季度将全部实现土建完工。其中,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和5个第一批交叉平台进入科研状态。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首批5个实验站自今年1月20日面向国内外用户开放预约,共审核通过48 份课题申请,批准机时约1.4万小时。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直线加速器将于9月中旬完成调试并产生束流。到今年年底,29个设施平台将实现半数进入运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