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恩慕说,“天津足球,二十年一个张效瑞,五十年一个于根伟。”
一九九六年底,国足征战亚洲杯。在一场默契球中,拥有精兵强将却受制于小农意识的戚务生,指挥国足被相马直树一脚有意无意地撩射,导致败北,凭借净胜球侥幸晋级。
但是这么不明不白的失败引起国内舆论大哗,有关方面不得不下令,远在巴西留学的“健力宝青年队”提前回国,万里勤王。
四小天鹅
彼时的健力宝队以李金羽突前,李铁、隋东亮双后腰殿后,张效瑞居中,四子呈三叉戟状分布,挺起了全队的脊梁。
其中,尤以踢前腰的张效瑞最为引人注目,轻巧地带球突破、灵动的跑位扯动,以及种种匪夷所思的即兴发挥,技术和风格为几十年的中国足坛所罕见。
后来的阎嵩、蒿俊闵、毛剑卿也擅长突破,但他们却没有一个人能像张效瑞一样,以“巴西人的方式”踢球。

那时的张效瑞,只凭几个原地晃动的假动作,就把甲A的王牌后卫们晃得东倒西歪。让人不由地会心一笑,“和小天鹅们比起来,那些家伙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任溶波评价当时的张效瑞时说:“不但能控能突,而且能传能射,也难怪足坛名宿张俊秀将其誉为‘中国的中田英寿’。”
人们开始惊诧,在亚洲杯及奥运会预选赛上如此窝囊的中国足球,居然还有这么一支充满技术韵味和阳刚朝气的青年近卫军,“四小天鹅”的雅号也不胫而走。
生不逢时
一九九九年,张效瑞荣膺“甲A最佳新人”,但他终究是生不逢时。
彼时,足协在“三从一大”、十二分钟跑等“魔鬼政策”的导向下,经过高丰文、徐根宝和戚务生三位注重力量、拼抢和防守的“宗师”持续十多年的修正运动,以苏永舜、曾雪麟为代表的崇尚技术、提倡个性的流派已经失去了主流地位。
联赛场上充斥着人高马大的“搅屎棍”,秦国荣、彭伟国等技术尖子饮恨国家队,等待张效瑞的自然也不会是阳光大道。也正因如此,在“四小天鹅”“中,最成功的是“跑不死”的李铁。

在这股浩大的反技术洪流中,他成为一个另类,直至成为一个牺牲品。
霍顿治下的国奥队,张效瑞成为标准的鸡肋,霍顿不可能看不出张效瑞的天赋,可惜他从来不根据球员特点设计战术,在他严谨到刻板的战术体系里没有张效瑞的位置。
从一开始,足协选择这种传统理念和打法的英国教练,担任一支在巴西留学了近五年的技术型球队的主帅,本来就是在乱弹琴。
在霍顿的国奥队,“超级替补”张效瑞曾经获得过完整的四十五分钟。
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国奥队在九强赛里迎战韩国。平行站位的中国队以密实的中场退后防守硬扛韩国人,在进攻时形单影只,迟迟打不开局面。
上半场结束前的读秒阶段,韩国人抓住门将陈东的出击失误,拿到一个客场进球。
中场休息时,张效瑞开始在场边热身。比起以往规定的三十分钟,这一次霍顿给了张效瑞一整个下半场。
他跨过边线,踏入场地,球粘在他脚下,上半场艰难得像在举铁的队友们,像突然学会了踢足球,一次次跑向正确的地方。

他把两个韩国人挡在身后,用突如其来的马赛回旋突破了另外两名韩国人,冲向禁区弧顶,四个韩国球员惊慌失措。那一刻,他像一段天鹅绒在钢铁里穿行。
场上仿佛有一束追光灯打在张效瑞的身上,他在人们的注目中直传、突破、远射、主罚定位球,然后帮助张玉宁扳平了比分。
双重悲剧
张效瑞的悲剧是双重的,他没有赶上年维泗时代技术足球的春天,单纯的他偏偏又生活在土政策繁多、潜规则盛行的中国足坛。
像中国足坛很多技术型球员一样,张效瑞自身也存在诸多缺陷,身体单薄、作风偏软、生性慵懒、知识贫乏等。这样的球员,一旦生存环境不良,很容易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