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如华为就是在此期间选择了“技工贸”路线,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柳传志的想法在当时也是形势所迫,因为市场开放就意味着大批国外竞争者的进入,联想那点家底和国外同行相比根本不是一个体量。
这次争议的结果是柳传志大获全胜,倪光南“卷铺盖”走人。
争论期间,杨元庆毫无悬念地站在柳传志这边。
杨元庆来到联想微机部之时,也正是联想的“危机”时刻。
一方面由于海关即将大幅度降低进口电脑关税,国外同行的冲击使得联想销售业绩逐渐下滑;另一方面企业由于长期内讧,整体品牌实力都受到严重影响。
坊间一篇《联想还能撑多久》的热文更是让联想内部气氛紧张,每个人都不晓得联想到底能不能熬下去。
一句话,人类失去“联想”,地球照样转。
肩负重任的杨元庆也表态:“后面是河,如果这一关过不去,我们必死无疑。”
不过,等满怀壮志的他来到新工作环境后,却迎面被泼了盆冷水:仓库里积压了数千台没卖出去的电脑,几百号人成天忙着拉帮结派,不干实事。
一些联想的老员工甚至自恃资历比杨元庆高,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杨元庆人狠话不多,上任不久就炒掉了三分之二的员工,彻底惹恼了许多“老人”。
这伙人联合起来让杨元庆签字接收仓库的几千台电脑,想给他一个“下马威”。
杨元庆觉得这是历史旧账,自然不肯“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