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只能是大胆假设、小心验证。你就朝这几个方向慢慢试,碰到什么问题咱们一起商量。” 陈婷对徐子健说。
“没问题。” 徐子健显得很有信心。
图5 现在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做博后的徐子健 | 本人供图
信心,源自徐子健之前所做的一个课题。
2013元旦正式加入陈婷实验室后,他从导师那里得到一个课题:研究毛囊干细胞的起源。按照导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和准备好的小鼠、材料,徐子健做得顺风顺水,从做实验到写文章用了不到两年。
“自己还挺厉害的嘛!” 文章投出去以后,徐子健有些小得意:“科学研究其实没有传说的那么难啊。师兄师姐们说博士毕业至少需要5年,我博士第三年就有一篇论文在手,可以提前两年毕业了。”
满怀信心地,他投入到白癜风的实验。
然而,麻烦一开始就接二连三:由于缺乏免疫学知识,设计的实验方案被同学耻笑为“不靠谱”;医生提供的白癜风病理标本——无论是病理切片还是包在腊块里的标本,都比自己预想的少得多;而且,一个标本只有一个小指甲盖的四分之一那么大,很难对它进行检测……
“感觉自己一下子被扔进了海里——不,是一下子被扔进了太平洋!”
这时他才意识到,上一个课题之所以做得很顺,是因为前期陈老师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把后面的路都铺平了。
“毛囊干细胞起源的实验就像在河里游泳,从河这边游到河对岸。” 说到这里,徐子健笑了,“陈老师给我套了个游泳圈,前面还系了艘快艇——我还以为自己游得有多快!”
对于新课题的出师不利,徐子健没有气馁:失败是成功之母,大不了换个方法。
他鼓起勇气继续摸索,但迎接他的除了失败还是失败——
2015年8-12月,尝试用小鼠自体移植方案建立白癜风小鼠模型,失败;
同年11-12月,尝试用体外实验模拟白癜风疾病进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