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他沿着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思路,试着建白癜风的小鼠模型。
一百多天后,他终于在2017年7月用黑色素瘤方法诱导出第一个白癜风小鼠模型。
图7 白癜风小鼠模型(左)和正常的健康小鼠 | 徐子健供图
不过,这个小鼠模型的诱导成功率只有30%,根本没办法用它来做后续的功能学实验。
还得继续优化。陈婷调了另外一名研究生陈道明调来帮忙,让他和徐子健一起,继续提升小鼠模型的诱导效率。
他们花了近一年半时间,做了上百只小鼠,终于将白癜风小鼠模型诱导成功率提高到了80%。
整个课题中最关键也是最难攻的关口,就此拿下!
陈婷告诉笔者,建立一个新的疾病模型,是从无到有的摸索,研究人员的实验技术和心理素质都必须非常好才行。
“最后成形的诱导方式可能很简洁有效,但是摸索的过程有许多变量和组合方式需要优化。而且,每个实验周期至少是一个月,这里面需要不同的实验手段和对细节的关注,通常是得到结果后,才能设计下一轮的实验计划。”
6
徐子健做了5个小时,陶醉了5个小时
2018年7月,徐子健第一次尝试用遗传学手段,检验IFN-γ信号通路在白癜风进展中的功能。具体来说,就是把干扰素IFN-γ受体的敲除小鼠作为实验组、普通小鼠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白癜风诱导,然后观察这两组小鼠的不同反应。
苦苦挣扎了快3年的徐子健,终于迎来了自己科研生涯中的尤利卡时刻。
7月27日上午11时许,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后,徐子健坐在显微镜旁边,一边拍荧光图像,一边仔细观察看小鼠皮肤中的免疫细胞的反应。如果免疫细胞不再攻击黑色素细胞,就验证了一年前他们获得第一个重要发现:IFN-γ信号通路在白癜风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正常情况下,拍一张荧光图像花一个小时。为了观察得更清楚,徐子健提高了参数、把照片调到最高清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