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通快递总裁王文彬:2022年实现市场规模、服务质量、经营效益的最佳平衡
定增什么进度了?
截止目前,公司尚未正式向中国证监会提交本 次非公开发行 A 股股票项目的申请材料,公司后续将按照市场环 境以及项目进展等情况并结合相关规则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 务。
阿里行权有计划吗?年底要截止了?
根据购股权协议约定,阿里巴巴(中国)网络 技术有限公司有权自本协议生效之日至 2022 年 12 月 27 日(含当 日)期间向上海德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实际控制人发出书面通 知要求购买:(1)上海德润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100%的股权或其 届时持有的4.9%的上市公司股份(在符合适用中国法律的前提下, 视情况而定);以及(2)上海恭之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100%的股权或其届时持有的 16.1%的上市公司股份(在符合适用中国法律 的前提下,视情况而定),有关行权的具体情况,届时请关注公司 相关公告。
现在疫情这么严重,申通影响大嘛?想知道一下疫情对公 司业务量、短期盈利能力的影响及全年整体的有什么大的变化?
4 月份上海、吉林、福建及山东等地陆续出现 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整体对快递行业产生较大的冲击,行业整 体业务量同比增速下降幅度达到 12%。对公司而言,由于疫情影 响,转运中心及干线运输受到限制,快递件量同比下滑,单票的 固定成本有所上升,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期业绩;对加盟网点而 言,由于人员管控和运营限制,网点揽派能力下降,日常经营压力增加。基于疫情产生的影响,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员工防疫管理、 生活保障以及运营复工复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末端网点改善 经营,缓解生存压力。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公司根据政府主管 部门的相关规定积极推进上海等疫情影响地区复工复产,逐步将 疫情给公司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公司提出三年投资 100 亿,请问这 100 亿是 自由资金还是定向增发?
公司基于“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理念实施 产能提升战略,未来三年,公司将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投入百亿 级资金开展产能提升工程。从资金投入方面看:(1)经营活动方 面:基于公司单量稳定增长以及营收规模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 量将逐步好转,后续能够为资本投入提供资金支持;(2)融资方 面:公司将优化融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基于行业发展环境以 及公司基本面情况,适时推出股权融资计划,同时积极拓展债务 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优化债务融资成本。
能否解释下 1 元购的股票什么时候能够兑现?
公司严格按照《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 划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相关规则的规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公 司员工持股计划锁定期为 36 个月,自公司公告各自授予部分最后 一笔标的股票过户至本员工持股计划名下之日起算,整体的锁定 期较长,具有较强的约束性。锁定期满后,根据公司层面业绩及个人绩效考核的总体情况确定参与对象当期实际可解锁比例。
5 月起,国家对快递收派服务免征增值税,请问预计今 年将在多大程度上减轻负担?
针对近期疫情对物流快递领域产生的影响,为 进一步推动货物流通、民生保障以及企业帮扶,国家有关部门出 台针对符合条件的快递收派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相关政策,该项 政策将有利于进一步打通堵点,畅通循环。由于增值税免征涉及 企业上游和下游同时减免,公司也将持续关注该项政策对公司产 生的影响。
22 年 4 月份申通寄递业务量完成 多少亿件?1-4 月累计业务量完成多少件?
2022 年 4 月份整个快递行业完成业务量 74.8 亿件,同比下降 11.9%,公司完成业务量 7.91 亿件,同比下降 7.68%,公司业务量增速优于行业平均水平。4 月公司单票价格 2.57 元,实现同比增长 20.66%。1-4 月公司累计完成业务量 34.89 亿件,同比增长 16.44%,业务量增速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有关业 务量具体情况,请关注公司公告。
提到公司 2022 年常态吞吐产能达到 5000 万单,请问目前产能是多少万单,具体到几月可以实现产能突破 5000 万单?
截至目前公司常态吞吐能力已经突破 4200 万单 /日,2022 年随着公司在北京固安、郑州、沈阳等核心区域将有 一批智慧物流园建成投产,全网产能将进一步稳固扩充,预计到 2022 年底公司常态吞吐产能将突破 5,000 万件/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司在组织人才竞争力方面 有什么突破?
申通快递要复兴,人才是关键。过去一年,公 司在业务方面积极调整,也初步建立起一支匹配未来发展的核心 人才队伍,80 后成为总部高管主力军,平均年龄不到 40 岁,一 批 85 后乃至 90 后踏上总监和省总岗位,资深快递人也能快速适 应精细化、数智化发展新要求贡献经验和沉淀。大家在“申通复兴”这面大旗下,践行“说到做到、能上能下”的组织文化,实 现打一仗、进一步,令人欣喜接下来,公司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人才和组织升级上,一方面会 通过多种渠道继续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会加强对现有员工 的培养,实现员工个人与公司共同成长。同时,通过多种激励形式留住优秀的管理者和骨干人才,形成“良将如云”的人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