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密度大概是1g/cm,而中子星的密度则达到了20亿吨/cm,最低也能达到8000万吨/cm,也就是说,与水相比,中子星的密度至少是它的80万亿倍。
还有的科学家进行了更为直观的比较,他试图将地球压缩到中子星的密度,结果发现地球的半径竟然骤减到260米左右,跟随便一个小山坡的高度差不多,这与地球原本的直径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中子星是如何形成的
那么为何中子星的质量和密度会如此之大呢?即便是天体走向灭亡,也不应该是中子星类似的形态,那么中子星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在上面提过,中子星是恒星的重点,也会进行聚变反应,产生能量和物质的损耗。
而当恒星处于最初状态的时候,这种聚变反应是比较稳定的。
也就是说它通过释放能量产生的压力与本身质量引力是大致相抵的,既不会格外膨胀,也不会收缩。

但是当恒星进入发展后期的时候,聚变反应所消耗的物质和能量已经消失殆尽了,只剩下铁等金属元素了,到这一程度,恒星的能量消耗已经停止了,向外释放的压力也消失了,而在其身上还存在的引力就是其本身质量所产生的。
而在这种巨大的引力作用下,恒星开始以极短的时间迅速收缩,甚至出现了坍塌和爆炸,这也就是之前所说的超新星爆炸。

而在收缩的过程中,恒星的物质状态也会出现异变,聚变反应留下的电子将会与质子相融,然后变成中子,最终完全变为以中子为主要结构的天体。
所以,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吞掉原子结构中的剩余空间,减少电子活动的范围,将原子核紧密的排列到一起。

中子星的密度之高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我们目前已知的最高密度物质,也只有22g/cm,但这跟中子星相比却相差甚远。
众所周知,天体的重力和密度是紧密相关的,而中子星的重量就与它的密度一样,令人难以想象,甚至可以达到地球重量的三万亿倍不止。
那么如果人类进入中子星,将会发生什么呢?其实很简单,这个掉入中子星的可怜人将会受到内核的强大作用力,进而被以中子的形式嵌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