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Shein的优惠是有条件的,制造商需要眼快、手快、交货快,从而保障Shein的“小单快返”模式,主要拼的就是产能和速度。往常ZARA从设计到产品到家大约需要21~33天,传统服装制造的交货期通常是3~6个月,而Shein则仅需7~14天。
但是,问题接踵而至,每天几千款的上新量,即使每款首单仅100件,每天产出的量及亏损也非常惊人。同时,这么庞大且参差不齐的供应商队伍,如何保证供应及产品质量?不解决这些问题,Shein的“小单快返”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Shein打造的数字化、智能化方案。只有实现消费侧和生产侧在同一个数字化系统里的实时交互,才能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高效流转。因为Shein合作的工厂多是小作坊,大多没有自己的系统,Shein就用自己的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实现快速推广和标准化。
Shein将其网站和App与供应链工厂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制造端直接相连。一款衣服上线后,多少人浏览及加入购物车?多少人最终购买?所有的浏览、销售数据都会被Shein抓取,经过算法处理后,迅速同步到系统中,然后向工厂发出指令,快速调整生产。同时,Shein用AI和算法代替了对当地市场的考察,在海量真实数据的不断积淀中,Shein越来越懂用户及服装的变化趋势,也为设计师团队及上游工厂提供了丰富的启发,得以不断优化提升。
据开源证券研究所数据统计,Shein的爆款率达到了50%、滞销率只有约10%。
“Shein真的是把供应链压到了不能再压的地步,因为其现在订单的体量很大,所以代工厂和供应商还是有利可赚的。”青岛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常务副会长苏静这样分析道。
而在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张周平看来,Shein这套供应链模式看起来不复杂,但其实门槛很高。“Shein的这套模式已经形成量级规模和良性循环,事实上已成为Shein的护城河。”
2.自营
自建流量池与工具属性
传统的跨境电商,大多数依托电商平台,在亚马逊、易贝等国外平台上开店,通过投放广告、优化ROI(投资回报率)的流量模式,推广品牌和做生意。虽然大树底下好乘凉,可以在前期迅速从平台引流和推广产品,由此成为国内绝大多数跨境电商的经典模式,但是流量的“水龙头”依旧抓在平台手里,不仅有被掐断的风险,后续也得不断花钱买流量。
从一开始,Shein就选了自建站的模式,不对平台形成依赖,但前期需要大量的建设和推广成本。但自建站形成私域流量池后,就相当于通过10多年的时间持续深挖,挖了一口很深的井,有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Shein选择了这条艰难、孤独,但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道路。
与之对比鲜明的是,跨境电商标杆品牌的Anker(安克),具备优秀的创新能力,爆款产品频出,经常霸占亚马逊的畅销排行榜,但近年来不被市场看好,市值从巅峰的800亿元跌至近期的不到300亿元,与Shein的超6000亿元的估值相距甚远,且差距还在扩大。两者都是跨境电商的领先企业,主要差别就在于Shein以独立站和App为主要销售渠道,虽然Anker经营品类更丰富的3C产品,但始终依托亚马逊等平台作为主要销售渠道。
张周平认为,现在跨境电商企业自建独立站是一个大趋势,特别是去年亚马逊封店事件发生后,更让这些企业深刻认识到拥有独立入口的重要性。2021年,亚马逊平台毫无征兆地大规模封店,超过5万家中国卖家店铺以“刷单”等名义被封,还有很多中国买家被封号,不少知名大卖家都受到风波冲击,损失惨重。
Shein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正是其拥有了一个触达用户的独立入口,一个面向全球消费者“淘选丰富款式的便宜服装”的入口。我们也看到,拥有庞大独立用户入口的公司,都成为了各领域的一线巨头,比如谷歌、百度拥有搜索用户入口;腾讯、Facebook依托社交用户入口。
不过在私域流量兴起的今天,打造独立入口和流量池的平台其实很多,但要能杀出重围。还需要这个入口足够独立,用户规模足够大,足够有黏性。
Shein一开始就四处进行流量“收割”,其逻辑就是哪个平台兴起、当下哪个最火,就去收割哪个平台的流量,把平台流量不断导入滋养Shein的私域流量池。
目前,Shein还从亚马逊、谷歌、Facebook等平台上买流量,但Shein的网站和App的下载量和用户认知度,已足够支撑其高速、独立成长。2021年全年,在亚马逊大本营的美国,Shein App下载量为3200万次,仅次于亚马逊的4000万次。而据Business Insider的报道,2022年1月至4月,Shein的应用下载量为1380万次,而亚马逊为1330万次,在季度下载量上首次超越亚马逊。